內蒙古科左後旗緊握生態“金鑰匙”實現“綠富雙贏”

發佈時間:2019-09-16 17:30:00丨來源:通遼日報丨作者:張麗霞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近年來,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後旗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緊握生態産業“金鑰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創新造林、管護和益貧工作機制,實現了沙地增綠和農牧民增收的雙贏。

近年來,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後旗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緊握生態産業“金鑰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創新造林、管護和益貧工作機制,實現了沙地增綠和農牧民增收的雙贏。

創新造林機制,大規模生態修復促增收。堅持自然修復與工程治理相結合,用好財政補貼資金,撬動社會資金,引導各類主體投入生態建設,並採取專業施工、保活造林模式,實行大規模連片治理,大大提高了生態治理的速度和品質,每年以100萬畝左右的規模加速推進。現已完成“雙千萬畝”綜合治理工程516萬畝,圍封禁牧沙化草牧場805萬畝,設立自然保護區、封禁保護區17個;實施村屯綠化858個、通道綠化1800多公里;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2%,新增牧草面積120萬畝,全旗土地沙化退化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林草植被迅速恢復,沙地治理項目區內耕地糧食單産大幅提高。

堅持轉型發展,大力發展生態産業促增收。積極調整林草種植結構,促進沙地治理由生態型向生態效益並重型轉變。鼓勵農牧民利用退耕還林還草地塊、採伐更新跡地、庭院周邊等種植優質牧草、道地藥材,栽植大果榛子、錦繡海棠等經濟林,以結構調整促進增收。2014年以來,已建成果樹和種苗基地4萬畝、木本油料和林板一體化基地10萬畝、蒙中草藥材種植采收基地50萬畝,種植紫花苜蓿6萬畝。

突出綠色發展,搞活生態文化旅遊促增收。實施“全域、四季、旅遊+”發展戰略,著力打造大青溝地質公園、“一帶一路”敖包相會主題小鎮、烏旦塔拉七彩園林等景區景點,帶動貧困農牧民參與旅遊産業增收。散都蘇木車家村開發建設草甘沙漠旅遊區,帶動33戶貧困戶、117名貧困人口整體脫貧,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旅遊扶貧示範項目。

建立益貧機制,引導貧困群眾參與生態建設管護促增收。在生態治理中,優先吸納貧困農牧民務工或直接參與苗木撫育管理、樹木栽植、後續管護等工作,帶動貧困農牧民增收。在全市率先實行全域全年禁牧政策,組建了農村牧區綜合執法大隊,聘用410名建檔立卡貧困農牧民為生態護林員,年每人平均工資1萬元。

建立激勵機制,落實生態惠民政策促增收。採取有償流轉土地的方式,鼓勵群眾將沙化土地退出來造林種草,群眾將土地交給專業造林隊伍保活造林三年後,按照“樹隨地走”“誰所有、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將林木再移交給農牧民,既解決了後續管理的問題,又增加了農牧民資産收益。同時,落實生態獎補政策,年均發放各類生態補貼資金6.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