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開學季,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民烏力吉德力格帶著上小學一年級的兒子,身著蒙古袍,騎著兩匹馬穿過城市的高樓大廈到學校報到。這段影像受到網民熱捧,一度登上著名社交平臺微網志熱搜榜榜首。
“雖然已經在城市定居,但是不想讓孩子忘記騎馬的傳統,這是蒙古族的一種儀式。”烏力吉德力格説。
在越來越現代化的內蒙古,牧區孩子們開學第一天,騎馬到校正成為一種時尚。蒙古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馬文化沉寂多年後,正以多姿多彩的全新形式回歸草原。
馬群在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乃林高勒草原上賓士(攝影:劉磊)
千百年來,蒙古族騎馬放牧,牧民從小在馬背上長大,馬背生活成為蒙古族歷史的重要見證。
20世紀末,蒙古族逐水草而居變成了定居,加上交通工具日益發達,馬匹逐步退出。
在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貢寶拉格蘇木,43歲的牧民朝魯在蒙古馬瀕危的年代度過了青少年時光。20世紀90年代,家裏有了摩托車,馬不再重要。在父親的堅持下,他家1992年賣掉了最後5匹馬。從此,這位生長在古代皇家禦馬場所在地的蒙古族男子,徹底告別了馬背生活。
曾經不可或缺的馬衰減至需要緊急保種的境地。1975年,內蒙古有239萬匹馬,到2007年剩下不足70萬匹,有的牧民把馬鞍送進博物館。
牧民帶著馬匹參加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馬文化活動開幕式(攝影:任軍川)
內蒙古農業大學副校長芒來説,中國最大遊牧民族走下馬背,是牧區從傳統畜牧業轉向機械化、産業化和市場化發展的一個結果,交通工具更新換代,牧民養馬很難賺錢,馬失去了傳統利用價值。
草原斗轉星移,中國飛速發展。牧民住著磚瓦房,建起牲畜棚舍,騎著摩托、開著汽車放牛養羊,生活越來越富足。草原也不再寂靜,大批遊客湧來,然而難見駿馬奔騰,少了許多民族風情。
馬在日益發展的旅遊業中逐漸回歸。拉馬,賣馬奶,馬術表演……旅遊業刺激了馬産業的興旺,成了牧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牧民參加“四季烏珠穆沁”馬文化節賽馬活動(攝影:任軍川)
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牧民那順巴特爾旺季時每天都能擠出200斤新鮮馬奶,送到旗裏的加工企業製成酸馬奶銷售。他的200多匹黑馬成為當地旅遊一景,許多遊客甚至專業攝影師,找他放馬拍照。
“以前牧民們不擠馬奶,因為沒人收,現在養馬賣馬擠奶放馬都掙錢。”那順巴特爾説。在許多景點,牧民光是遊客騎馬幾個月就能收入近萬元。
馴馬、賽馬再度成為蒙古族最熱衷的運動。馬術節、賽馬節、速度賽馬大獎賽以及遍佈草原牧區各種規模的“那達慕”賽馬等,內蒙古每年舉辦600多場次。
演員在呼和浩特大型馬舞劇《千古馬頌》中表演(攝影:彭源)
在通遼市扎魯特旗阿日昆都楞草原,37歲的牧民桑都冷和父親靠養牛收入十分富足。他癡迷賽馬,家裏有200多匹馬,墻上貼滿了各種賽馬的獎狀,但凡有比賽就盡力參加。今年初,他遠赴幾千公里外的青海比賽,拿了金牌回來。
內蒙古師範大學民俗學專家敖其表示,馴馬技巧是牧民飼養五畜智慧的結晶,賽馬名次是他們在娛樂中榮譽的象徵,物質條件改善後,馬作為蒙古族的精神家園正在回歸。
現在內蒙古馬匹擁有量達93.5萬匹,佔全國馬匹總量近15.6%,居全國首位。全區還建起了蒙古馬原種場及阿巴嘎黑馬等三個蒙古馬保種基地。
新中國成立70年來,蒙古族從馬背走到馬下,近年又重新回到馬背。但人與馬的關係與以前大不相同,馬背生活發生了巨大變遷。
內蒙古各地先後引進純血馬、汗血馬、阿拉伯馬、溫血馬等品種。“引進優良的純血馬,改良蒙古馬成為新的時尚。”桑都冷説。
馬文化日益興盛。在首府呼和浩特,大型實景演出《千古馬頌》場場爆滿,民族馬術、蒙古族歌舞融合聲光電、祼眼3D等技術,2014年以來累計演出300多場,接待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觀眾30多萬人次。
來自山東的遊客劉東方説,演出太震撼了,讓人親身感受人與馬、人與草原和諧相處的關係,體味出草原文明和蒙古族文化的深厚底蘊。
騎手在呼和浩特蒙古馬傳統技巧表演中展示騎馬拾哈達(攝影:彭源)
2014年以來,以蒙古馬命名的“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精神,傳遍大江南北,築起了內蒙古精神文化的高地。
內蒙古大學教授傅鎖根説,蒙古馬精神經過歷史的沿襲已經融入草原人民的血脈中,紮根于中華民族的奮鬥史中,成為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用我們的蒙古馬命名的精神引起全國共鳴,成了引領新時代的社會風尚,我感到特別驕傲。”年輕的蒙古族恩和巴特爾説。
雖在城鎮工作,但只要有空回牧區,他就嫺熟地跨開工背、策馬揚鞭,還讓家人幫他拍攝下來,傳到微網志、抖音等社交平臺,或是直播自己喂馬、飲馬的場景。
前不久,內蒙古成功舉辦為期10天的首屆國際馬文化博覽會,全面展示自治區養馬、育馬、馴馬、賽馬的傳統優勢,以及馬産業、馬文化、馬旅遊等協調發展的成果。
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蓋志毅説,內蒙古正在挖掘蒙古馬的文化精髓,開拓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
“蒙古族馬背生活的變遷,折射中國發展的道路——在回歸民族傳統,守護精神家園,堅持綠色發展中走向現代化。”他説。(來源:新華社,綜合整理:通遼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