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市:開啟現代農牧業綠色發展新篇章

發佈時間:2019-09-05 18:09:25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富麗娟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9月5日,在內蒙古自治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巴彥淖爾市專場新聞發佈會上,巴彥淖爾市委書記常志剛介紹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巴彥淖爾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情況,並與巴彥淖爾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曉兵,巴彥淖爾市委常委、副市長郭剛就相關問題答記者問。

9月5日,在內蒙古自治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巴彥淖爾市專場新聞發佈會上,巴彥淖爾市委書記常志剛介紹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巴彥淖爾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情況,並與巴彥淖爾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曉兵,巴彥淖爾市委常委、副市長郭剛就相關問題答記者問。

內蒙古自治區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系列新聞發佈會——巴彥淖爾市專場新聞發佈會(攝影:李睿)

常志剛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的發展一直牽掛於心,多次作出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為新時代內蒙古高品質發展指明瞭方向、提供了遵循。我們團結帶領全市各族幹部群眾,對標對表總書記關於內蒙古發展的指示要求,把握時代脈搏,順應發展大勢,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實現塞上江南、綠色崛起的奮鬥目標,全力建設綠色産業集聚區、生態文明示範區、鄉村振興樣板區、對蒙開放先行區、美好生活共用區。聘請國內頂級專家團隊參與,以國際視野科學編制綠色高品質發展、烏梁素海流域綜合治理、現代農牧業産業發展等規劃,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和市場化推動相結合,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路子,掀開了塞上江南、綠色崛起新的發展篇章。

巴彥淖爾市委書記常志剛答記者問

在記者提問環節,常志剛、張曉兵,郭剛就烏梁素海治理、現代能源經濟、向北開放方面的思路和做法、改善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等話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提問:治理好“一湖兩海”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交給內蒙古的重大政治任務,請問巴彥淖爾在治理烏梁素海水生態安全隱患上有什麼好的做法?

常志剛: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濕地,對於調節地區氣候、保護黃河、保護河套平原、保持西北地區生態平衡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城鎮污水、工業廢水和農田退水排入烏梁素海,水體受到污染,加之補水不足,生態功能退化,成為重大生態隱患。近年來,在國家有關部委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巴彥淖爾市實施了一批生態環保治理項目,水質有所改善,但影響湖區生態的關鍵性因素還沒有得到根本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五次對“一湖兩海”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我們把烏梁素海綜合治理作為一項必須完成好的重大政治任務,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堅持系統思維,把生態環境治理與綠色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統籌推進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我們通過兩年的艱苦努力、積極爭取,2018年總投資56.78億元的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保護國家試點項目在20個省區市競爭性評審中,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國家支援。我們的主要思路舉措:

一是在流域上游烏蘭布和沙漠,加快建設國家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走防沙治沙與綠色産業發展相結合的路子,減少泥沙流入黃河,阻止沙漠侵蝕河套平原。二是在城鎮和工業園區,自加壓力,實施點源污水“零入海”工程,多方籌資25億元,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做到城鎮污水和工業廢水全收集、全處理,今年年底前不再排入烏梁素海。三是在河套灌區,通過嚴格管控、獎補激勵、“天賦河套”品牌引領,倒逼生産經營主體提高農畜産品品質,開展控肥、控藥、控水、控膜四大行動,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四是在烏梁素海湖區,開展內源治理,實施生態補水、入海前濕地凈化、網格水道、蘆葦加工轉化等工程,促進水體迴圈,改善湖區水質。今年已補水3.82億立方米,預計全年可補水5.6億立方米。五是在湖區周邊,主動擔當歷史責任,全面開展礦山和草原生態修復,整頓礦山企業131戶,修復治理烏拉山受損山體20.6平方公里。

烏梁素海

現在,正在積極爭取恢復黃河故道引水功能、推進河湖水系連通項目。如果能夠實施,就可以實現烏梁素海常年迴圈輸水,進一步擴大河套平原生態功能區範圍,阻止烏蘭布和沙漠東侵河套,為黃河淩汛期主汛期分淩分洪蓄水、枯水期補水,保障黃河行水安全,徹底消除烏梁素海生態隱患。同時,也為河套平原發展現代高效綠色農牧業奠定良好的生態基礎。

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指出,烏梁素海治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施控肥、控藥、控水、控膜行動,既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改善了入湖水質,又促進了農産品品質提升,一舉多得。總書記對我們工作的肯定,進一步堅定了我們治理好烏梁素海流域生態環境的信心和決心。我們將繼續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六個好”(工程品質好、工程進度好、資金配套好、財務審計好、廉政建設好、産業發展好)的標準,努力把烏梁素海流域建成西北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的樣板和示範。

提問: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內蒙古時強調,要做好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這是內蒙古的優勢所在、機遇所在、責任所在。據了解,巴彥淖爾市風光資源富集,請問你們將如何做好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

巴彥淖爾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曉兵答記者問

張曉兵:巴彥淖爾市風光資源富集,風能總儲量約1億千瓦,可開發利用風電規模在9000萬千瓦左右,風電年等效利用小時數達3000小時以上,而且穩定性好、沒有破壞性風速,是全國風能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太陽能年平均可利用小時數約3500小時,最高地區可達4000小時,太陽能資源居全國第二位。

近年來,我們編制了《巴彥淖爾市清潔能源基地規劃》,引進了國電、華電、中電投、中廣核等60多家企業,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産業。截至目前,全市清潔能源裝機規模達到493萬千瓦(其中風電377萬千瓦、光伏發電110萬千瓦,生物質能和水電各3萬千瓦),佔全市電力總裝機的70%,佔內蒙古自治區清潔能源裝機規模的13%。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圍繞內蒙古自治區建設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範區的目標,加快建設風、光、火、儲多能互補,生産、生活、外送多元消納,新能源、新材料、大數據多業發展的現代能源經濟體系。一是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示範基地。我們編制了千萬千瓦風光電基地規劃,正在建設中核龍騰10萬千瓦光熱、四華20萬千瓦風電、上海廟至山東特高壓外送通道配套160萬千瓦風電等一批重點項目。二是創新清潔能源發展模式。科學佈局調峰蓄能工程,推進“源-網-荷-儲”協調發展、整合互補。目前,300萬千瓦“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已得到國家能源局支援。同時,推廣清潔能源供熱,探索開展氫能示範應用。三是促進清潔能源惠民。重點是光伏治沙和光伏扶貧。光伏治沙方面,圍繞建設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在烏蘭布和沙漠規劃實施3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建成後預計可有效治理沙漠面積9萬畝。光伏扶貧方面,把清潔能源産業發展與扶貧開發相結合,規劃在農戶屋頂院落、荒山荒地建設光伏發電設施,有效增加貧困農牧民收益(目前,華能公司在巴彥淖爾市實施40兆瓦光伏扶貧項目,受益貧困戶達1569戶,戶均每年增收3000元)。

提問:據了解,巴彥淖爾境內的甘其毛都口岸是國家過貨量最大、貿易額最多的公路口岸。請問,巴彥淖爾在共建“一帶一路”、推進向北開放方面的思路和做法?

巴彥淖爾市委常委、副市長郭剛答記者問

郭剛: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要求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近年來,我們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內蒙古自治區關於高水準擴大對外開放的決策部署,以甘其毛都口岸開發開放為重點,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準,外向型經濟發展取得了新進展。目前,巴彥淖爾與全球93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經貿往來,2018年全市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245.6億元,佔全區的23.7%,首次居全區第一。我們的主要思路和做法是“抓住一個龍頭、帶動兩翼開放、建設三大基地”。

甘其毛都口岸(來源:《到巴彥淖爾來看中國》一書)

抓住口岸開發開放這個龍頭。巴彥淖爾與蒙古國有369公里邊境線,甘其毛都口岸是蒙古國礦産資源外運最經濟、最便捷的通道。近年來,我們成立了正處級建制的口岸管委會,組建了市進口煤炭加工企業協會,建成投運了“七進七齣”貨運通道、智慧卡口等一批基礎設施,口岸倉儲物流、通關查驗能力進一步提升。2018年,甘其毛都口岸完成貨運量1908噸,佔全區口岸對蒙貨運量的32%;完成進出口貿易額233.9億元,佔全區對蒙貿易額的71%,佔中蒙貿易額的43%。去年,巴彥淖爾市《以口岸開發開放為重點,提高全方位對外開放水準》的典型經驗做法,在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中獲通報表揚。

帶動兩翼開放。一是積極培育發展“班列經濟”。于2018年5月開通了內蒙古自治區首列臨河至伊朗德黑蘭農産品班列,實現了巴彥淖爾市與中亞地區的陸路直通和貨物的雙向流通。二是加快B型保稅物流中心項目建設。在各方支援下,B保項目工程已通過國家驗收並實現封關運營,首批進口貨物將在9月中旬入庫,出口的農産品也將在近期完成報關出口。

抓好三個基地建設。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大力支援下,巴彥淖爾市籽仁、番茄和脫水菜三個基地被商務部認定為農産品領域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一個地級市在同一領域入圍3個國家級基地,在全國尚屬首例。目前,巴彥淖爾市出口商品主要有籽仁、番茄、脫水蔬菜、枸杞、羊絨、羊肉7大類46個品種,2018年出口額34.5億元,佔內蒙古自治區農産品出口總值的54%,連續十年位居全區第一,“天賦河套、世界共用”的旋律已全面唱響。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中央、內蒙古自治區部署要求,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深度融入呼包鄂經濟圈和沿黃生態經濟帶,全力做好穩外貿、穩外資各項工作,力爭推動全市對外開放工作再上新臺階,為全區外向型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提問:改善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巴彥淖爾市作為農牧業大市,請問你們是如何改善農村牧區人居環境的?

張曉兵:巴彥淖爾市作為傳統農牧業地區,有59個蘇木鄉鎮,4271個嘎查村,農牧民近25萬戶、80萬人,佔全市總人口近一半。近年來,我們把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緊緊圍繞“生態宜居”目標,堅持高位推動、協同推進、示範推廣,農村牧區人居環境得到了持續改善。如今,走在河套農村大地,過去那種農村環境“臟亂差”現象大為改觀,到處呈現出院落整潔、綠樹成蔭、道路乾淨的新農村美景。人居環境美了,遊客來了,鄉村旅遊也發展起來了,臨河區富強村被評為“中國十大最美鄉村”,五原縣聯星光伏新村被評為“中國最美村鎮”,2018年全市鄉村旅遊接待人數236萬人次,鄉村旅遊收入9.69億元,農牧民從中得到了實惠。

我們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大力開展村莊環境治理。強力推進“廁所革命”,主推水衝廁所,輔助改造衛生廁所,截至2018年底建成水衝廁所2.2萬戶,改造一般衛生廁所7萬戶;今明兩年準備新建水衝廁所4.1萬戶、一般衛生廁所7.3萬戶,到2020年衛生廁所普及率要達到80%以上。梯次推進生活污水治理,優先重點建設蘇木鎮和烏梁素海湖區周邊村落污水處理項目,推動污水管網延伸覆蓋,目前建成和在建蘇木鎮污水處理廠28個、村級11個,農村生活污水亂排亂放逐步得到管控。大力開展“三清一改”(清垃圾、清塘溝、清畜禽糞污,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整治工作,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區域處理”的垃圾分類處理模式,目前85%的村莊垃圾得到了有效治理;同時,建設杭龍生物質發電、錦江垃圾焚燒發電等一批項目,綜合利用、變廢為寶。持續加大村莊綠化、通道綠化力度,70%以上的村莊達到內蒙古自治區綠色村莊標準。

五原縣光伏新村(攝影:楊文志)

二是健全長效管護機制。人居環境整治,治理容易、保持難。我們全面推行“345”長效管護機制,“三個統一”,就是城鄉統一規劃、統一執法、統一環衛;“四級聯動”管理,就是政府主導、鄉鎮監管、村組負責、村民自治;“五個一”保潔,就是每個村組有1套制度、1名保潔員、1輛保潔車、1個公共廁所、每戶有1組垃圾桶。目前全市有76%的村莊建立了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村莊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今年8月份,內蒙古自治區推進鄉村振興暨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現場會在巴彥淖爾市召開。

三是發揮群眾主體作用。人居環境整治,群眾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大的責任主體。我們通過全面推行村民小組“微治理”和“五人小組”工作法,強化基層黨組織引領,發揮村規民約作用,最大限度調動群眾積極性,引導群眾主動清理房前屋後的柴草雜物、生活垃圾、畜禽糞污,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塔爾湖鎮,有14個行政村、102個自然村,如果以政府投入為主開展人居環境整治,需要資金約1500多萬元,而通過充分發動群眾僅花費100多萬元,就達到了良好效果。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學習借鑒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深入開展以“三清一改”為重點的村莊清潔行動,全力為農牧民營造一個清潔有序的生産生活環境,著力打造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在這裡,真誠邀請在座的各位以及社會各界的朋友們到巴彥淖爾鄉村做客,感受不一樣的田園生活。

提問:近年來,巴彥淖爾在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採取了哪些具體舉措,取得了什麼實際成效?

魅力巴彥淖爾(攝影:張蒙)

郭剛:近年來,我們始終把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先手棋,有效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委託第三方評估機構對12個盟市和2個計劃單列市開展了營商環境評價,巴彥淖爾市綜合評價成績排名全區第一。我們主要開展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高“放”的含金量,“放”出活力和動力。新一輪機構改革後,我們及時梳理了市縣兩級權責清單,累計取消和下放權力事項402項,承接上級下放87項,做到了應取盡取、該放必放。深入推進建設項目、工程建設、“多證合一”登記等審批制度改革,大幅壓縮審批時間。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減免稅額6.2億元;新增市場主體1.31萬戶,同比增長17.9%;新增註冊資本173.8億元,同比增長81.8%,最大限度為市場主體減負鬆綁。

二是增強“管”的有效性,“管”出公平和秩序。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對市、旗縣區、蘇木鄉鎮(街道)三級行政執法職能進行了“全領域、全範圍、全覆蓋”整合優化,全市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被中組部列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案例和全國幹部教育培訓案例。

三是提升“服”的滿意度,全面優化政務服務。不斷優化政務服務大廳“一站式”功能,便民服務事項全部進駐市政務服務中心,群眾只進“一扇門”就能辦成“所有事”。啟動運作“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網上辦事大廳,市本級84%的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了網上辦理。“四辦”改革(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深入實施,市本級“四辦”事項達到695項,旗縣區平均達到近600項,數量位居全區前列。創新推出“巴事快辦”項目,面向企業、群眾和政府部門,打造集政務、公共和社會服務於一體的“12345”政務服務熱線平臺,力爭實現審批服務“不見面、心貼心、好又快、創一流”的工作目標,打造政務服務升級版。

下一步,我們要自覺扛起改革責任,推動“放管服”向縱深推進,放出市場活力,管出市場公平,提高政務服務能力和水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借此機會,我們也誠摯邀請在座的各位朋友,邀請全國各地的企業家朋友們到巴彥淖爾多走走、多看看,尋找商機、投資興業。 

被稱為黃河“自然之腎”的烏梁素海,承擔著黃河水量調節、防淩防汛、水質凈化的重要功能

巴彥淖爾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湖泊”,位於祖國正北方、內蒙古西部、黃河“幾”字灣頂端,總面積6.5萬平方公里。北部是美麗遼闊的烏拉特草原,畜牧業歷史悠久,戈壁紅駝是世界珍貴畜種,二狼山白山羊絨有“纖維之王”的美名。中部是雄渾壯美的陰山山脈,礦産資源富集,5萬多幅陰山岩刻被稱為“千里畫廊”。南部是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黃河流經345公里,年引黃河水50億立方米,澆灌著1100多萬畝優質耕地,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區,素有“天下黃河、唯富一套”的美譽。300多個湖泊星羅棋佈,黃河流域最大的濕地烏梁素海,是鴻雁的故鄉、鳥類的天堂。

巴彥淖爾市文化底蘊厚重,千百年來農耕文化、草原文化在這裡交融發展,恐龍足跡、秦漢長城等歷史遺跡和蒙恬屯墾、昭君出塞等人文史詩,訴説著歷史的變遷。南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令人嚮往,一首烏拉特民歌《鴻雁》唱響大江南北。

巴彥淖爾市(攝影:段憶河)

巴彥淖爾市農牧業資源得天獨厚,地處北緯40度農作物種植黃金帶上,四季分明、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水土光熱組合條件好,是國家重要的糧油生産基地、全國最大的有機原奶、葵花籽、脫水菜生産基地和全國第二大番茄種植加工基地,全國地級市中唯一四季均衡出欄的肉羊養殖加工基地,優質農産品出口93個國家和地區,貿易額連續十年居全區首位。

(部分圖片來源:人民網、巴彥淖爾市文化旅遊廣電局 作者:富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