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思根:為民族解放奮鬥一生的草原將軍

發佈時間:2019-09-03 19:20:00丨來源:通遼日報丨作者:王利平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阿思根原名阿拉坦倉,漢名李友桐,蒙古族,1908年1月15日出生在內蒙古科爾沁左翼中旗腰力毛都蘇木。

阿思根原名阿拉坦倉,漢名李友桐,蒙古族,1908年1月15日出生在內蒙古科爾沁左翼中旗腰力毛都蘇木。20世紀20年代,阿思根求學于鄭家屯第八中學和北京蒙藏學校,後因參加學生運動,被蒙藏學校除名,輟學回家。

阿思根1932年加入了內蒙古人民革命黨組織,20世紀30年代他曾兩次留學日本。1941年至1942年任偽興安陸軍軍官學校戰術教官期間,在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等少數民族師生中進行反滿抗日的愛國主義教育,喚醒廣大師生熱愛民族、熱愛祖國的感情,為日後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打下了基礎。

1945年8月11日,偽興安陸軍軍官學校蒙古族進步軍官和學生1000多人發動起義,殺死數十名日本鬼子,迎接蘇聯紅軍進入東北協助中國抗日,史稱“八·一一”起義。“八·一一”葛根廟武裝起義,是內蒙古各族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軍事侵略、殖民統治和民族壓迫的集中體現,它為內蒙古民族解放鬥爭寫下了光輝一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後,阿思根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將當地的民警大隊、護路隊、內防總隊等武裝統一起來,與東北抗日聯軍嫩江一支隊一起鎮壓了妄圖挑起民族糾紛,並乘機搶佔地盤的國民黨“保安司令”閆振山匪幫,維護了該地區的穩定。此時的蒙東為國共兩黨必爭的要地,為國民黨所虎視、共産黨的政治軍事勢力也正在向蒙東擴展,有人將哈豐阿和阿思根比作三國時期的“臥龍”和“鳳雛”,認為得其一便可定蒙東。為此,國民黨派人前來遊説,甚至用高官厚祿加以引誘他,但阿思根毫不動搖。

1945年12月,中共西滿分局派內蒙東部來開展工作的共産黨員胡秉權一行被突泉國民黨光復軍11師馬海泉部逮捕下獄,並預謀處死。阿思根聞訊後,立即率民警總隊二大隊火速趕往突泉鎮營救,12月21日夜襲突泉。經過激烈巷戰殲滅國民黨軍隊千余人,救出了胡秉權和所有被扣押人員等,解放了突泉鎮。這次營救胡秉權的行動,使興、哲、昭、卓四個盟的聯絡暢通無阻,為共産黨在蒙東開展工作建立顯赫功勳。

1946年2月15日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宣佈東蒙自治政府成立,建立東蒙自治軍,阿思根將軍任內防部長兼自治軍司令員。從此,著力進行蒙東統一的部隊建設工作。

1946年5月20日,阿思根將軍加入了中國共産黨。1946年《四三》會議後,在5月25日于王爺廟召開東蒙人民臨時代表會議,宣佈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東盟總分會成立,撤銷東蒙自治政府,成立興安省政府。東蒙人民自治軍統一改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阿思根將軍任副司令員兼興安軍區司令員。

1946年6月,內戰全面爆發,國民黨軍大舉進攻解放區,各部隊中的不堅定分子動搖叛變。他于8月赴哲盟前線部隊中,進行整編整訓工作。

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在烏蘭浩特成立,阿思根與烏蘭夫、哈豐阿等21人當選為自治政府委員,並任軍事部長。大會期間,阿思根仍然在前線作戰,直到大會將要結束時,他才風塵僕僕率領騎兵一師二團從前方勝利歸來,受到與會代表和王爺廟黨政軍民數千人的熱烈歡迎。

1948年1月,內蒙古人民自衛軍改為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阿思根任內蒙古軍區副司令。

1948年1月31日,阿思根在烏蘭浩特終因積勞成疾,醫治無效,與世長辭,年僅40歲。3月25日,中共內蒙古工委書記、內蒙古自治政府主席、內蒙古人民解放軍司令員兼政委烏蘭夫同志為阿思根將軍題詞:“追悼阿思根同志,學習他為民族解放事業艱苦奮鬥的精神。”中共內蒙古工委和內蒙古自治政府決定追授阿思根為革命烈士。阿思根將軍為民族解放事業奮鬥終生的光輝經歷永載內蒙古民族解放鬥爭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