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六盤山生態移民遷出區加速綠色復蘇

發佈時間:2019-09-03 09:30:00丨來源:新華網丨作者:馬俊 許晉豫 馬思嘉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如今的西海固,“生態長城”日益穩固,移民遷出區“底色”由黃到綠,各地還探索在遷出區發展林下經濟、全域旅遊,把好生態轉化為好産業,六盤山下美麗鄉村新圖景呼之欲出。

  36年移民搬遷,123萬群眾走出大山,陷入“盲目開墾—生態破壞—乾旱少雨—貧困落後”惡性迴圈的寧夏西海固地區得到喘息之機。如今的西海固,“生態長城”日益穩固,移民遷出區“底色”由黃到綠,各地還探索在遷出區發展林下經濟、全域旅遊,把好生態轉化為好産業,六盤山下美麗鄉村新圖景呼之欲出。

  人遷出山變綠

  舊時庭院草中藏,清風撫綠自然涼。繞過溝溝坎坎,來到固原市彭陽縣王洼鎮前梁自然村,半山腰的舊莊點掩映在青草綠樹中,原先的農田也種上了山桃、雲杉,放眼望去,滿眼的綠意層層疊疊。

  這一派生機盎然的鄉村圖景,出現在村莊搬遷僅6年之後。大力實施生態移民,破解區域生態環境嚴重超載問題,是西海固多年來探索出的一劑良方。

  西海固位於六盤山下,囊括了固原市西吉縣、中衛市海原縣、吳忠市同心縣等9個貧困縣區。在西海固,貧困與生態脆弱性成高度正相關,過去,這裡每平方公里土地最多承載22人卻要養活142人。1983年以來,寧夏組織了吊莊移民、生態移民、勞務移民等6次大規模移民搬遷,將123萬群眾搬遷到靠水沿路的宜居區域。

  移民過上好日子,遷出區也得以休養生息。據寧夏林業和草原局介紹,通過造林種草,寧夏已完成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230萬畝,遷出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6%。

  生態修復後,移民遷出區未搬遷的部分貧困戶就地轉化為生態護林員,吳忠市同心縣紅灣村53歲的鎖成貴便是其中之一。鎖成貴説:“以前,村裏刮點小風就起沙,下點小雨就成洪水,村民不得不遠走他鄉。如今,留下來的村民在這裡護林種樹,靠好生態脫了貧。”

  生態修復還使移民遷出區小氣候有所改善。同心縣扶貧辦副主任金哲説,從1999年以來,同心縣前10年的年均降水量為230多毫米,後10年為260多毫米,增長了近28毫米。在乾旱的同心縣,下雨就是下GDP!

  到2020年,寧夏將繼續完成人工生態修復150余萬畝,使移民遷出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8%。

  生態美産業興

  林下雞鳴土蜂舞,鄉村旅遊人如織。今年39歲的王玉蘭是固原市彭陽縣有名的“女強人”,2014年起,她在移民遷出區發展林下養雞,有了施展拳腳的空間。王玉蘭説:“移民遷出區生態好、地盤大、人為干擾少,現在我的養殖規模達到3萬多只,帶動養殖戶60多戶。”

  而這只是彭陽縣林下經濟的縮影。得益於30多年的苦幹實幹,彭陽縣森林覆蓋率達到28.5%,全縣林下養雞75萬隻,養殖土蜂(中華蜜蜂)1.3萬箱。“山花節”今年共接待遊客3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1.86億元。今年,彭陽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好生態日益成為寧夏移民遷出區發展的“本錢”。固原市市長馬漢成説,經過多年生態建設及修復,固原市在滿目瘡痍的黃土地上譜寫了壯美綠色篇章。目前固原市森林面積422萬畝,森林覆蓋率26.8%。全市借此發展全域旅遊,旅遊人數和社會收入近年來年均增長20%左右。

  靠著鄉村旅遊,固原市隆德縣陳靳鄉新和村留存了下來。2015年,新和村黨支部書記趙小龍做了個不被村民看好的決定——發展鄉村旅遊。4年過去了,新和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村”,不僅不搬了,還在2016年摘掉了貧困“帽子”。趙小龍説:“新和村周邊的4個村整體搬遷後,生態環境大為改觀,為發展鄉村旅遊提供了條件。現在,我們村成立了旅遊公司,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修復好須不斷

  寧夏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成效初顯,但區域生態系統和區域經濟系統之間還未實現平衡,生態修復依然任重道遠。

  “生態修復是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旦夕之間就能毀掉多年成果。”同心縣生態林場場長楊治中説,近幾年,遷出區草木茂密,冬季防火壓力大,有人提出應該適當放牧。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堅持多年的全域封山禁牧政策一旦放開,生態修復成果可能毀於一旦。

  不過,不能因生態建設完全荒廢了生態脆弱區的經濟開發,找到生態建設同經濟發展的最佳結合點,才能徹底消滅生態環境脆弱區的貧困。

  對此,寧夏各地探索移民遷出區“生態友好”的發展路徑,如彭陽縣在移民遷出區培育了山楂、蘋果等經果林1萬畝,同心縣則在移民遷出區種植了10.6萬畝的文冠果經濟林。

  “為解決經果林品種少、規模小、産值低的問題,固原市去年實施了‘一棵樹、一株苗、一棵草、一枝花’的‘四個一’林草産業工程,已建成試驗示範園17萬畝,計劃2022年達到440萬畝。我們將在山間種出産業、種出風景、種出財富,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馬漢成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