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郁的綠色連綿不絕,蒼翠的樹木層巒疊嶂。
走進盛夏時節的通遼市科爾沁區,宛如置身於一幅清新多彩的山水畫卷,讓人流連忘返,心曠神怡。
天藍地綠,正在展示著這座城市的無限魅力。
近年來,科爾沁區深入貫徹生態文明思想,牢記把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殷切囑託,大力推進林業生態建設,一張藍圖繪到底,各項生態建設成果為這座城市增添了濃重的綠色基調,越來越多的科爾沁兒女享受著青山碧水、藍天白雲帶來的生態紅利。
那滿坡的綠意是科爾沁人植出的生態林
走進科爾沁大地,生態建設的熱潮撲面而來。
從2018年開始,科爾沁區開展大規模造林綠化和補植補造工作,對所有造林地塊進行高標準規劃設計,增加造林技術含量;結合實際,規劃了以大果沙棘、大扁杏、錦繡海棠為主的經濟林建設並舉辦經濟林培訓班,深入田間地頭對植樹造林戶進行講解、培訓,為經濟林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經過一年努力,科爾沁區完成了23.38萬畝無立木林地造林工作。
2019年,科爾沁區緊緊抓住春季造林有利時機,精心組織、週密安排,開展螞蟻森林項目,已經100%完成年內計劃;春季完成補植補造面積達8.88萬畝。為保證苗木成活率,科爾沁區主要採用培育營養缽苗木、膜下滴灌和雨季造林等方式進行栽植,兩年來累計栽植苗木3000余萬株,其中以沙棘、山杏、文冠果為主的經濟林12萬畝,以楊樹、樟子松為主的防護林11.38萬畝。如今,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的現代農業示範區已經形成。
科爾沁區實現了森林面積、林木蓄積持續“雙增長”,荒漠化、沙土化面積持續“雙減少”,重點區域綠化效果初步形成了喬灌草、點線面、帶網片相結合的區域性防禦體系。如今的科爾沁區,綠意萌動,百花爭艷,生態修復能力明顯提高,人居環境大幅改善,科爾沁區用熾烈的民生情懷和堅定的歷史擔當書寫了一份“生態”答卷。
那萌動的芽苞是科爾沁人伸出的産業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爾沁區決策者們審時度勢、高瞻遠矚:以擴大資源優勢為基礎,積極引進龍頭企業,變林木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
通遼市科爾沁區委曹文敏多次強調:要嚴厲打擊各類毀壞林地的違法行為,做好林業産業化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實現保護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雙贏。
藍圖已繪就,揚帆正當時。
科爾沁區上下迅速行動,躍馬揮戈,砥礪前行,各項工作緊鑼密鼓展開。
海天藥業在慶和鎮建設沙棘産業基地1.5萬畝;沙枝食品在敖力布皋鎮建設錦繡海棠示範基地0.1萬畝;通科實業打造莫力廟精品項目區田園綜合體示範項目,發展森林觀光旅遊;文冠果林場、白榆種子園等國有林場,積極發展文冠果、白榆等鄉土樹種栽培;依託內農大專業技術成果,大力發展巨菌草栽植技術,示範種植1000畝,在提高草原修復能力與經濟效益上相得益彰……
截至目前,科爾沁區經濟林栽植面積已達到15萬畝,其中沙棘8萬畝、塞外紅3萬畝、葡萄1.5萬畝、文冠果0.5萬畝、山杏0.8萬畝、其他1.2萬畝。五大果品樹種沙棘、錦繡海棠、文冠果、榛子産業鏈條基本形成;五大高端樹種刺老芽、鈣果、蛋白桑、櫻桃、楸樹示範基地全面鋪開;五大景觀樹種五角楓、紫葉李、金葉糖槭、王族海棠、金葉榆助推旅遊産業融合發展。
那枝頭的沉甸是科爾沁人育出的富民果
2018—2019兩年間,科爾沁區持續加大對經濟林支援力度,通過“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建設經濟林示範基地11處,引領百姓積極發展經濟林産業。
科爾沁區發展“塞外紅”示範基地5個,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發展專業合作社5家,帶動專業示範戶500余戶。每年春季,30余萬株“塞外紅”果樹爭相鬥艷;金秋九月,沉甸甸的金紅果實挂滿枝頭。沙地葡萄産業已形成完整的産業鏈條,葡萄栽植基地已經擴展到1000畝,企業年産值達400萬元。
旺盛的經濟林産業也帶動農村産業結構的合理調整,農民走上多种經營道路,每人平均收入大幅提高。以“塞外紅”果樹為例,20畝塞外紅果樹,盛果期以每畝産量3000斤,每斤2元計算,畝效益可達6000元,扣除當年畝投入成本1000元,畝純收入可達到5000元,20畝果樹年收益可達10萬元。
那執著的定力是科爾沁人鑄出的林草魂
不負春光,以林草迎接春風,讓大地綠起來;不負使命,以景觀裝點家園,讓生態美起來;不負韶華,以辛勞回報重托,讓林草強起來。鏗鏘的話語是科爾沁區擊鼓出發的錚錚誓言。
一串串數據讓我們感受到科爾沁區守護生態綠的決心:林地面積101.89萬畝,其中喬木林地57.55萬畝,疏林地0.39萬畝,灌木林地1.98萬畝,未成林地37.13萬畝,苗圃地1.23萬畝,林業輔助用地3.61萬畝……科爾沁區,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了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的華麗轉身,生態建設得到蓬勃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
不負青山,方得金山。建設好、保護好、發展好林業生態是時代賦予科爾沁區的責任和擔當,“天藍水清草綠”的美好藍圖正慢慢變成現實。(來源: 北國網 ,原標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