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母親”都貴瑪光榮入選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發佈時間:2019-08-30 20:46:36丨來源:騰格裏新聞丨作者: 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8月27日,“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公示名單發佈,來自內蒙古的“草原母親”都貴瑪光榮入選,成為公示的28名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之一。

8月27日,“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公示名單發佈,來自內蒙古的“草原母親”都貴瑪光榮入選,成為公示的28名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之一。

國家榮譽稱號是國家最高榮譽,授予在經濟、社會、國防、外交、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領域各行業作出重大貢獻、享有崇高聲譽的傑出人士。

image.png

都貴瑪,女,蒙古族,中共黨員,1942年4月生,內蒙古四子王旗人,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腦木更蘇木牧民。上世紀60年代初,年僅19歲的都貴瑪,主動承擔28名上海孤兒的養育任務,用半個世紀的真情付出詮釋了大愛無疆,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重大貢獻。上世紀70年代,都貴瑪自學蒙醫蒙藥和婦産科知識,先後挽救了40多位年輕母親的生命。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等稱號。

母愛無聲,撫養28名上海孤兒

上個世紀60年代初,由於物資匱乏、食品奇缺。3000多名上海孤兒在周恩來總理和烏蘭夫同志的安排下,被送到內蒙古大草原,他們被牧民親切地稱為“國家的孩子”。年僅19歲的都貴瑪因為在校成績優異,表現突出,被分配去照顧28名孤兒。

“當時28個孩子中最小的才剛剛滿月,最大的也僅僅6歲,就像草原上的小羊羔一樣。看著他們一個個饑餓的樣子,我想草原能夠讓他們健康成長,然後就把他們帶回了家中的蒙古包,照顧他們吃喝拉撒睡、換尿布等等我都不會,只能一步一步地學。”都貴瑪回憶説。這個未婚姑娘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整日忙得焦頭爛額。

事實上,都貴瑪自己也是一個孤兒,她4歲那年父母就去世了,一直由姨媽帶大,因此都貴瑪對這些孤兒有著特殊的感情。“根據我們蒙古族的傳統,我們帶著衣服給他們穿上,意味著這些孤兒將在草原上重獲新生。”

28名上海孤兒,沒有一個因病致殘,更無一人夭折,在那個缺醫少藥、又經常挨餓的年月,這是一個奇跡。“為讓這些南方來的孩子逐步適應草原生活,從呼和浩特把他們接回來之後,她們先在旗裏集中撫養了6個多月,又在蘇木(鎮)上集中撫養了9個月,然後才慢慢讓牧民接回家。”都貴瑪每養壯或養大一個孩子,別人就接走一個孩子,她經歷了28次痛苦離別。她將28個孩子撫養長大,自己卻還是孑然一身,但是她説:“母愛讓我的生命變得充實而幸福”。

目不識丁,卻成當地婦産科名醫

都貴瑪所在的杜爾伯特草原地廣人稀、交通不便,醫療衛生條件十分落後,不少牧民年過半百就已百病纏身,而分娩更是橫亙在廣大當地婦女面前的一道“鬼門關”。

1974年,都貴瑪不顧親朋好友的勸説,率先參加了旗醫院的學習培訓。接受現代醫學知識洗禮,對於文化基礎極差的都貴瑪來説,遠比戰暴雪、鬥狂風困難得多、艱辛得多。別人一天學會的東西,她就花費兩天甚至更長的時間來掌握,她一邊放牧一邊學習,向方圓百公里內的婦科大夫請教了個遍。

功夫不負有心人,都貴瑪逐步掌握了一套在簡陋條件下接産的獨特方法。十幾年來,她先後挽救了40多位年輕母親的生命,“鬼門關”從此變通途,她也因此成為當地婦女心中的保護神,得到了群眾的衷心愛戴。

image.png

寒來暑往,都貴瑪由少女變成了年逾古稀的老人,但不變的是她在歲月中愈積愈深的博愛情懷。

關注蒙醫藥,推動中醫藥傳承

蒙醫藥學是蒙古民族的文化遺産之一,也是祖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醫藥療實踐中,逐漸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原創醫學。

內蒙古地區的牧民、農民的生活環境相對較差,經濟發展程度也不高,導致了農牧區婦女疑難病、雜病等較多,診療也較困難。都貴瑪向當地人取經,繼承蒙醫的相關經驗,在簡陋的條件下盡力救治年輕産婦,逐漸積累了自己的治療方法。

身為道地的內蒙古人,都貴瑪對蒙醫的傳承、發展及創新寄予了深切厚望。她與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等地區醫療機構保持緊密聯繫,關注草原鄉親們的身體健康,關心當地醫療建設水準的提高。

image.png

(來源:騰格裏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