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佔:堅守家鄉60年 情戀荒山草木深

發佈時間:2019-08-29 16:51:57丨來源:青海日報丨作者:羅珺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一位老人——他堅守大山63年,一生只熱衷於種樹這一件事。他的腳步踏遍了土鄉巍巍北山的禿嶺溝壑,從朝氣蓬勃的青年,到白髮蒼蒼的暮年,將自己的一生投身於家鄉的綠化環保事業。

  一位老人——他堅守大山63年,一生只熱衷於種樹這一件事。

  他的腳步踏遍了土鄉巍巍北山的禿嶺溝壑,從朝氣蓬勃的青年,到白髮蒼蒼的暮年,將自己的一生投身於家鄉的綠化環保事業。

  面對蔡家堡鄉乾旱少雨、山大溝深、水土流失、生態環境脆弱的惡劣環境,他始終堅守著植樹造林、綠化家鄉的夢想。

  他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植綠、守綠、護綠,終將昔日光禿禿的大山變成了如今縱橫方圓的林草秀嶺。

  他就是共産黨員、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蔡家堡鄉後灣村的村民李洪佔。

  在去採訪的路上,因為仰慕,想像著他的身軀或許很高大,然而現實中的他卻是一個樸實瘦小,雙手沾滿泥土,臉似榆樹皮縱橫刻滿了歲月的滄桑。

  最令人醒目感慨的是,他胸前永遠佩戴著“為人民服務”的黨徽;還有就是他的年紀——86歲!他或許是迄今全省媒體樹立的眾多典型中年紀最大的先進典型,其一生可謂是鞠躬盡瘁的一生。

  1956年23歲時就入黨的李洪佔在村北山荒土嶺栽下第一棵樹至今,悠悠63年間矣,他義務植樹133公頃8萬餘株,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種樹老人”。

  一輩子“初心”不改

  1933年,李洪佔出生在地處湟水北岸淺腦山區,此地常年乾旱少雨。記憶中,伴隨他童年的就是一年到頭肆虐的狂風和山坡上揚起的塵土,整座大山幾乎看不到綠色的樹。用老人自己的話説,“山上別説樹了,連棵草都沒有,一年四季颳起白土。”

  “那個時候,我們這裡全是荒土山,樹是稀罕物,村裏只有李極錄家門口有兩棵樹,可寶貝了,害怕有人去砍樹枝,李極錄就會用土墻和木板把樹圍起來。”當時對樹愛惜的景象令李洪佔印象深刻。

  過端午節,農村有在門上插柳枝的習俗,可後灣村只有李極錄家有兩棵樹,沒有可以插的樹枝,李洪佔就跑到別的村子去摘柳條……

  荒山禿嶺的家鄉讓23歲的李洪佔萌發了種樹的初心,可貴的是這個“初心”迄今沒有變。當時,由於家裏沒有樹苗子,李洪佔去威遠鎮深溝村轉親戚時砍了幾根樹枝,拿到家裏泡了好多天,直到泡出了根兒,才小心翼翼種到了院子裏。

  從23歲種下第一棵樹開始,李洪佔便將種樹當成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他一年接一年種下綠色的希望,這一幹就是63年。

  每年一到春天,李洪佔就開始忙碌起來,“我每天6點鐘起床,吃點饃饃喝點開水後,就扛起樹苗拿起鐵鍬帶點乾糧出門,直到太陽落山才回家,就跟大家‘上班’一樣。”而這個“班”一上就是63年,而且,他從未打算過“退休”。

  剛開始種樹那幾年,村子裏很多人都不理解。他們會有質疑,在這黃土坡上,土質貧瘠,再加上常年乾旱,樹能活得起來嗎?

  起初,種樹澆水確實是令李洪佔最頭疼的事,為了能及時給樹澆水,他想辦法蓄水。一開始挖土窩存水,用冰草蓋好涵養水源,後來自己挖水渠引水,修不成渠的地方,就用架子車拉水、用馬馱水、用肩挑水,河水還在七公里開外的地方。該想的辦法都想了,實在沒辦法,甚至還會拉飲用水澆樹。如今村裏建了水渠,通了自來水,引進了母親水窯項目,給小樹苗澆水方便多了,李洪佔十分欣慰。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李洪佔的帶領下,村民們看到了綠色,看到了希望,紛紛開始跟著李洪佔一同在巷道兩旁、農田田埂栽上了樹苗。甚至別的村的村民也在學他們種樹。

  那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一個春天,李洪佔帶著生産隊的7個年輕人來到下浪溝種樹。去下浪溝,要翻過好幾個山梁梁,壓根就沒有路。初春的高原寒風肆虐,幾個人每天天不亮就出發,每人身後都背著樹苗拿著鐵锨提著饃饃,深一腳淺一腳地在寒風裏趕路。

  “那個年代種樹苦是苦點,但我們都很有激情。”李洪佔瞇縫著眼睛説,“樹苗都是我們每個人背過去的,我背40斤,娃娃們背20斤。一個來回就是十公里的山路,一幹就是一天,餓了拿出饃饃吃兩口,渴了就在溝裏的溪水邊上趴下喝兩口,等太陽落山了,我們安置好沒種完的樹苗,第二天再來……”

  他們這樣一幹就是三年,8個人硬是在下浪溝和周邊53公頃無法種植的荒地上種滿了白楊樹、柳樹和松樹。如今的下浪溝是蔡家堡鄉植被覆蓋最好的地方之一,站在山頂上向下望去,樹冠遮住了溝底,大山深處,綠意盎然。

  一輩子“精神”不倒

  一個人做一件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在做這一件事。幾十年啊,這需要一種堅韌不屈的精神!

  對於李洪佔來説,種樹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樹已經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如今他雖已入耄耋之年,但也從未停止過種樹。23歲入黨的李洪佔,始終不忘初心,而且他認為,堅守初心,就需要一種堅韌不屈的精神。正因為如此,他的腳步踏遍了周邊的山山溝溝,鄉里有幾道山梁,有幾條溝壑,甚至在哪種了哪些樹他都非常清楚。

  李洪佔在馬蓮灘、郭家嶺溝、新泉腦溝等十余條溝溝岔岔都栽滿了楊樹和松樹,周邊的十幾面山坡栽滿了檸條,在兩個容易滑坡的山坡上種上了沙棘樹。站在山頂上向下望去,好幾個山頭、溝壑中一片片草木茂盛、樹木林立;盤山公路旁綠樹成蔭,這些都是他60多年的心血。

  “栽到裏頭的樹就是國家的。我以前栽下去的都是小枝條,沒想到現在都長成大樹了,你看這些山,綠綠的多好看。”看著眼前的綠意盎然的草木,李洪佔不由得發出感慨。

  60多年來,李洪佔參加過當年生産隊組織的植樹造林,後來又響應過“要致富多種樹”的號召,再後來,他又在全鄉第一個響應退耕還林。

  如今,李洪佔家已是四世同堂,妻子已經離世三十年,七個兒女經常勸老人在家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可老人就是閒不住:“在家裏閒著幹什麼?我能動一天就種一天的樹,樹林就是我給後人留下的念想。”這是一種信念。

  在今年4月中旬的春季植樹大會戰上,李洪佔雖然老了,但他也沒閒著——他跑到山上在孫子家裏住了七天,每天一大早就戴好帽子,拿上鐵鍬和種子去種樹了。孫子李積彪不忍心爺爺一把年紀了還爬上山栽樹,勸他安心在家裏坐著。“人活著就得幹件事,得有精神,我就好這點,就喜歡種樹。”李洪佔老人説完就出門了。

  “雖然我很心疼爺爺,心裏不想再讓他出去種樹,但我也知道爺爺就喜歡種樹,好在爺爺身體硬朗,腿腳利索,走山路比我們走得都快又穩,我們全家也就支援爺爺繼續種樹,這也是他的一點小願望。”孫子李積彪一邊説著一邊準備著種樹的工具。

  沒幾天的時間,李洪佔就種好了0.7公頃耐旱的檸條和黑刺,這才放心地下山回到了自己家。

  種樹也是個技術活,60多年的摸索中,李洪佔的“植樹技術”越來越高,“栽樹的人不能不了解,性能都是要知道的,樹苗子本身就金貴,每一支都不能浪費了。”

  “黑刺好活,一棵引一棵,佔的面積大,但新樹活了,老樹就會死;檸條皮實,只要活了根就扎得深,鐵鍬都挖不動,不容易死;柳樹、松樹不需要太多陽光,陰坡上長得最好;柏樹喜歡曬太陽,陽坡上才能栽得活。説來説去,人才是關鍵,只要侍弄得好,樹就都能活。”經過長年累月和樹木打交道,李洪佔對各種樹木的習性瞭如指掌。

  近幾年,李洪佔慢慢上了年紀,背不動樹苗子,就開始種檸條。每年秋後,李洪佔每天閒了都會上山採檸條種子,再拿到家裏晾曬,背回去七八麻袋,經過兩個月的晾曬去殼後只剩兩麻袋種子。

  “別人家裏過了秋天曬的都是麥子,只有李洪佔老人家裏曬得全是檸條種子。”這是鄉幹部王一翔每年年底都會看到的景象。

  “到第二年春天,先用鐵鍬每隔一米挖個坑,再將坑裏的土拿小鏟子翻松,仔細地撒下檸條種子,上面用土蓋好,不然小鳥會把種子叼走,這就把檸條種好了。”李洪佔老人詳細地描述著每一個步驟。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李洪佔的精心照料下,他種下的樹苗紮下了根,綠色漸漸覆蓋了荒山坡。“看到小樹苗扒住了土,扎住了根,我這心裏就安穩了,就跟人穿衣服一樣,大山也穿上了綠色的衣裳,我這心裏真是舒坦啊,青海以後會是一個好青海。”李洪佔由衷地開心。

  一輩子“執著”不懈

  1982年11月,李洪佔代表當時的蔡家堡公社後灣村大隊,去互助縣人民政府參加植樹造林表彰大會,他們村獲得了保護森林發展林業成績顯著獎。領獎狀時,有位領導説:“一個人要幹成一番事業,就要有一種幹到底的執著與信念。黃河上游的植被受到破壞,下游的人就會受災,作為共産黨人有責任保護好植被,為人民服務。”他把這段話牢牢記在了心裏。

  李洪佔將寫有“保護森林發展林業成績顯著”字樣的獎狀挂在家裏最顯眼的位置,這枚獎狀和領導的講話始終激勵著他。多少年來,從開春至端午節,村民們都能看見他一個人拿著鐵锨背著樹苗早出晚歸的身影。

  “什麼是共産黨員?我們見識了,這個老漢才是真正的共産黨員。”在劉李山村的路邊種樹時,路過的村民們紛紛對李洪佔豎起了大拇指。

  “我種了一輩子樹,困難有,堅持唄。往大了説這是讓整片土地保持水土,往小了説也是美化我的家鄉,作為共産黨員,要有顧全大局的思想。”李洪佔時刻謹記自己是黨員的身份,同樣也做著黨員該做的事情。

  55歲的後灣村村民陳尚祥在1974年上小學的時候就開始跟著李洪佔去種樹了,他説:“剛拿得動鐵锨的時候,只要一到週末,我們就跟著李洪佔把柳樹砍成一截一截,去大水溝裏泡發,然後拿著苗子一棵棵種下去,後來條件就好了點,我們把從林業局領過來的榆錢和松子的種子種下去,澆水,再用草蓋住,等苗子發芽了,再把樹一棵棵移到其他地方。這些方法都是李洪佔教給我們的,我到現在都記得清清楚楚呢。”

  “那個時候李洪佔有一個大大的收音機,是縣上給他發的植樹造林的獎品,他就背著收音機帶我們一起種樹,種完樹可以聽一會,我們就幹勁十足趕緊種,他還會時不時給我們灌輸一些生態環保的理念和思想,給我們講科普知識,有時候還去其他大隊講解如何種樹。”回憶起那段時光,陳尚祥和後灣村的護林員李彥業依然歷歷在目。

  “現在樹多了,不僅綠化了我們生活的環境,讓我們的家園更美麗,而且生態空氣也好了,連睡覺都舒服了。”“現在再看看山上的草木,跟我們小的時候根本比不成啊,現在實話是太美了。”感受到綠化帶來的變化,村民們讚不絕口。

  如今,昔日荒山披上了綠裝,但老人保護生態的理念依然沒有停頓。在近幾年的植樹造林活動中,李洪佔老人每次都會被邀請去進行指導,植樹過程中的挖坑深度、埋土厚度、如何填土、如何澆水等步驟都有著很大的學問,經過老人指導後種下的樹成活率都很高。

  蔡家堡鄉是馬鈴薯之鄉,全鄉近一半農戶種植地膜馬鈴薯,部分種植地膜油菜、蠶豆等作物,每年的廢舊地膜成了山上的白色污染。李洪佔老人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只要不種樹,他就到田間地頭撿地膜和塑膠瓶,一撿就是十多年。撿回家的垃圾被老人在自家的窖裏堆成了一座小山,成了大家口中名副其實的“破爛王”。

  從上個世紀的一片白土荒山到現如今的千畝綠地,李洪佔用一把鐵锨、一副肩頭和一輩子的時光種綠了每一座山和每一片地。“我活一年算一年,能動彈、能拿動鏟鏟,我就能種。”這位86歲的老人充滿了執著和信念,他守著大山,用這一輩子的精力換來了家園的綠色生態。(原標題:情戀荒山草木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