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灑汗水,心嚮往之:紮根三江源地區的科研人員素描

發佈時間:2019-08-29 15:14:52丨來源:新華網丨作者:李亞光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近年來,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改革穩步推進,越來越多生態科研工作者受到吸引,自發前往當地開展長期紮根研究,為“中華水塔”永葆生機建言獻策。

  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地域面積近40萬平方公里,高寒缺氧氣候惡劣,道遠路艱補給困難……這樣的工作條件,一度使不少人對青海三江源地區望而卻步。

  然而近年來,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改革穩步推進,越來越多生態科研工作者受到吸引,自發前往當地開展長期紮根研究,為“中華水塔”永葆生機建言獻策。

  今年30歲的趙翔出生在江南水鄉,大學畢業後的一次旅遊經歷,讓三江源成了他再也離不開的“第二故鄉”。

  潔白的冰川、連綿的草原、靈動的雪豹、躍壁的岩羊……三江源純凈自由的靈魂們,牽繞著趙翔的心。

  加入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後,趙翔常年奔走在三江源野外。他帶領的團隊陸續發現黃喉貂、水鹿、歐亞水獺等諸多當地難以得見的珍稀物種,多項研究得到世界科研學界關注。

  在位於瀾滄江源頭的雜多縣昂賽鄉,記者近期遇到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和北京大學的科研團隊。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都很年輕,最小的剛滿20歲,有的人要在當地紮根近全年。

  觀察他們的樣貌舉止,記者發現了很多共性:衣服上滿是泥漬,皮膚曬得黝黑;常常愛笑,牙齒顯得很白;頭髮因長期得不到洗護修剪,雜亂而油亮,有的男生索性紮起了辮子。

  來到三江源,他們大多懷著和趙翔相似的初心。正因為如此,面對青藏高原的嚴酷氣候及野外艱苦條件,這幫在城市長大的年輕人很少喊苦叫累。

  北京大學博士後肖淩雲説,三江源地區就好比生態科研學界的“北京”“深圳”,能在這裡紮根科研,為當地生態保護貢獻一份力量,最終實現人生價值,她覺得很幸運,也很幸福。

  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劉馨濃説,位於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生態價值巨大、境內生物多樣性豐富,值得有相關專業背景的年輕人在當地揮灑汗水、建功立業。

  來自澳大利亞林肯大學的瑞秋,參與青海省外國專家局合作項目在三江源地區進行長期實驗,持續研究當地草場退化進程中的自然因素,並努力尋求破解之策。

  瑞秋告訴記者,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一直以最開放的姿態歡迎各地各界人士參與當地生態保護建設。隨著相關機制日趨完善成熟,近年來自發前往當地、心繫三江源的生態科研工作者越來越多。

  記者從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了解到,秉持開放、共用等建園精神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管理部門,近年來陸續與中科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世界自然基金會等科研院所組織簽訂合作協議,已吸引多支科研隊伍駐點研究。

  2016年至今,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多次與美國、澳大利亞、瑞士等10多個國家的相關人士探討生態保護,籌措組建高層次、跨區域的諮詢合作專家組,目前已同厄瓜多、智利國家公園簽訂協議,建立友好關係。

  伴隨著上述舉措的推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正變得越來越富有吸引力。近期在青海省舉辦的我國首屆國家公園論壇上,超過450名國內外官員專家齊聚西寧市,共話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對了解、參與當地生態保護展現出充分熱情。

  英國生態學者唐瑞告訴記者,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管理模式先進科學,園內生態持續向好,景色優美迷人,如今正逐步成為中外科研人士心嚮往之的一處“沃土”,前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