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風沙源地20年生態逆襲

發佈時間:2019-08-28 10:12:33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王鈺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19年過去了,昔日的沙源地上建起了阻止風沙侵襲京津的綠色長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片緊鄰京津的沙源地,19年來持續牽動著社會各界的心。

  2000年春,我國北方地區連續發生12次揚沙、浮塵、沙塵暴天氣,其中多次影響京津,其頻率之高、範圍之廣、強度之大為50年來所罕見,引起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

  2000年5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親臨河北、內蒙古視察治沙工作,作出“治沙止漠刻不容緩,生態屏障勢在必建”的重要指示。

  一個月後,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緊急啟動。

  19年過去了,昔日的沙源地上建起了阻止風沙侵襲京津的綠色長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0年以前豐寧縣小壩子鄉喇嘛山口沙化狀況(國家林草局荒漠司供圖)

2009年豐寧縣小壩子鄉喇嘛山口沙化治理狀況(國家林草局荒漠司供圖)

  沙源地化身阻沙帶

  豐寧滿族自治縣小壩子鄉,見證了一場由黃變綠的生態奇跡。

  19年前,追尋京津風沙北上的專家們發現,京津水源地之一的河北豐寧竟是離北京最近的沙源地之一。全縣8765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中,嚴重沙化土地超過2730平方公里,且沙化面積以每年5.14%的速度擴展。而沙化最嚴重的小壩子鄉,曾有媒體在報道中這樣描述:“天安門10粒沙子其中就有七八粒來自河北豐寧的小壩子”。

  駕車自喇嘛溝口駛入小壩子鄉,兩山間700多米寬的河灘地被成片的檸條和黃柳覆蓋,道路一側退耕還林地上的楊樹已有20米高,另一側,花海和小濕地構成的旅遊景觀效果初現。“這裡兩山夾一溝,既是河道也是風道,過去沙子有一米多深,連根草都沒有,種點糧食一年能被風沙埋上好幾次。”豐寧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羅漢傑説。

  改變始於2000年。隨著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落地,小壩子鄉先後啟動退耕還林還草、京冀水源林、外援造林、小流域治理等多項生態治理工程,累計完成造林種草22萬畝,沙化土地面積減少59%以上。近年來,小壩子再沒出現由本地沙源引起的沙塵天氣。

  “以前春天一颳風,隔兩天就能從院子裏運出五六車沙子,現在一個春天也清不出一車沙子了。”當年的風沙親歷者、63歲的槽碾溝村老支書孟顯智説。

  同樣親歷風沙改善的,還有沽源縣九連城鎮高家地村黨支部書記王滿。“每年沙塵要刮40多天,白天也要開燈。”時至今日,王滿仍心有餘悸。

  沽源縣地處河北壩上地區,是灤河、黑河、白河的發源地,也是風沙南下的必經之路。2000年以來,沽源縣通過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等工程,在南部壩頭沿線建成東西長75公里、寬10公里的沿壩綠化帶,在北部沿線建成東西長105公里、寬5公里的沿邊防護林帶。兩條林帶不僅緩解了當地耕地沙化狀況,更成為阻止北部風沙侵襲京津的綠色隔離帶。

  目前,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累計完成營造林1.33億畝(其中一期工程退耕還林1642.05萬畝)。僅2009-2014年間,工程區流動沙地面積減少154.5萬畝,減幅達30.7%。工程實施以來,共在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南緣、陰山北麓、烏蘭布和沙漠東緣、庫布其沙漠邊緣地帶、山西毛烏素沙地東緣、河北省的冀蒙邊界等地建成6條生態防護林帶。

  綠色進階建精品

  1999年建場至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塞北林場已打造了10個十萬畝精品示範工程區。

  “精品工程就是集中資金、集中連片,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準、施工高品質、實現高效益。”塞北林場副場長劉春水説。

  張承高速綠化是塞北林場沽源分場十萬畝精品示範工程的重要組成。2016年,沽源分場結合國家儲備林建設,在張承高速沽源段實施通道綠化6000畝。工程採取機械整地,挖50釐米深大坑,栽植1.5米高樟子松容器大苗,確保快速成景、四季常綠。

  按照“重點工程做示範出精品,一般工程保合格,整體工程上臺階”建設思路,近年來,塞北林場在窗口地帶、幹線公路、旅遊景點、河流源頭等重要地段實施沙化土地規模化治理,總結推廣了大坑集水整地、生根粉和保水劑蘸根、驅避劑拌種、容器苗造林、冷藏楊樹條扦插等多種造林措施,實現春、雨、秋三季造林。

  近年來,京津風沙源治理各工程區在增加林草植被的基礎上,不斷提升造林綠化品質,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2018年,河北省崇禮區完成2022年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綠化34.27萬畝,其中賽事核心區2.27萬畝。

  “賽事核心區有一定綠化基礎,重點是通過新造林和加密加厚提升景觀效果。”崇禮區林業和草原局造林站站長楊建中説。

  實施冬奧賽區綠化,不僅是生態需求,更是政治任務。針對區域綠化品種單一、景觀單調等問題,崇禮區選取雲杉、樺樹、五角楓等26個造林樹種,以常綠樹種為主,搭配彩葉樹和花灌木,打造各有特色的四季景觀。

  冬奧賽事核心區位於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內,多為石質山地。為提升造林成果,崇禮區在重點地塊引入智慧滴灌水肥一體化系統,通過對林地環境因子的監測採集,實現對林木的節水、高效栽培。

  多舉措實現多效益

  2010年底,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啟動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目前,全縣累計完成以樟子松為主的造林面積137萬畝,造林成活率超過85%。

  規模大、速度快、品質高,多倫的成功源於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的改革。

  在多倫,造林綠化是市場化運作,造林主體涵蓋農民、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和綠化企業。國家生態工程採取“花錢買活樹”的方法,實行緊密型承包,嚴格種苗、栽植、管護等各環節的檢查驗收和政策兌現。對社會投資的工程,則採取“誰造誰有、嚴格驗收、及時定權”的方法,充分調動造林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出臺政策鼓勵社會各類主體培育發展種苗産業、林下種養業、生態旅遊業、林産品加工業,帶動全縣林沙産業發展。

  諾爾鎮新民村村民馬雲平承包了3700畝荒山,在網格黃柳固沙的基礎上栽植樟子松1700畝。2018年,馬雲平僅出售樟子松大苗的收入就超過5萬元。目前,他正在嘗試發展林下芍藥、歐李種植,利用黃柳加工飼料,實現林下增值、以林養牧。

  2011年以來,多倫縣林業建設累計投資21.3億元,其中社會投資8.8億元,佔工程建設總投資的41%。縣裏有農民專業合作社55家,吸引綠化企業30多家,承包荒山造林的農民100多戶,面積最大的超過1萬畝。林業發展讓更多農民從農牧業生産轉移到林業經營上來,全縣農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40%來自林業。

  在豐寧千松壩林場,已經形成完整生態體系的森林不僅為京津冀水源涵養發揮著重要作用,也逐漸成為周邊村鎮的綠色銀行。

  2014年12月30日,由千松壩林場註冊成立的潮灤源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在北京環境交易所掛牌交易,當天成交量3450噸,成交額13.11萬元,成為首單成交的京冀跨區域碳匯項目、河北林業碳匯項目第一單。截至2015年底,累計交易6.9萬噸,交易額254.48萬元。

  “當初採取的是百姓出地、林場造林的股份製造林模式,所得收益也按股份分成,目前已經給涉及的農戶分了100多萬元。”千松壩林場副場長何樹臣説。

  通過大力發展林業産業,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有效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初步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統一。據統計,工程對京津及其周邊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保持在25%左右。

  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牧民收入、促進區域發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收穫頗豐,但也任重道遠。目前,工程區尚有難治理的造林地6600多萬畝,治沙止漠、建設生態屏障,我們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