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興安盟:草原大米逆襲記

發佈時間:2019-08-23 22:21:12丨來源:新華社丨作者:朱文哲 王靖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産于草原的“興安盟大米”,從默默無聞的普通米逆襲成為聲名遠播的高端有機大米,不僅將草原與大米緊密相連,還在草原上架起一座鄉村振興和脫貧致富的橋梁。

提到大米,過去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東北大米、“泰國香米”,草原與大米似乎沒有直接的關聯。而如今,産于草原的“興安盟大米”,從默默無聞的普通米逆襲成為聲名遠播的高端有機大米,不僅將草原與大米緊密相連,還在草原上架起一座鄉村振興和脫貧致富的橋梁。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是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這裡優良的土壤、水源和10余攝氏度的晝夜溫差,成就了水稻極佳的生長條件。“興安盟水稻的種植歷史悠久,過去它只是農戶種植的一種普通作物,並沒有形成産業化發展。”興安盟農牧局調研員張福君説,近年來興安盟通過品牌培育與産業化經營,“興安盟大米”已成為帶動當地農民致富增收的新途徑。

走在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烏蘭哈達鎮東蘇嘎查的鄉間公路上,道路兩側種植的水稻像綠色的海洋。“我一直種水稻,過去賣不上好價錢,活幹得多,錢掙得少。”東蘇嘎查水稻種植戶韓江雲説,過去他將自家的20畝土地和租用的20畝土地都種了水稻,每年的收入只有3萬多元。

“普通大米的市場競爭力弱,有的農戶種的大米要零零散散地賣一年。”東蘇嘎查天禾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齊日麥樂圖説。為了改變這種狀態,也為了讓農戶勞有所得,從2014年開始,合作社開始與內蒙古天極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引導農戶種植高端有機大米。

近年來,在盟裏的引導下,農戶、合作社與多家公司展開闔作,形成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企業委託合作社,將分散的小農戶組織起來,按照嚴格的種植標準,指導和管理小農戶種植水稻,然後再高價回收驗收合格的稻穀,統一加工為大米。這種三方合作讓水稻種植技術愈發科學高效,草原大米品質愈發香甜、價格持續走高,農民的錢包也鼓了起來。

“過去的大米每斤賣1元上下,年景差的時候每斤只能賣0.75元。”韓江雲説,“2018年我種了20畝優質水稻,這裡面有機稻米和綠色稻米每斤的收購價分別是3.5元和1.8元,全年收入超過5萬元,比過去種40畝水稻的收入還高出不少呢。”

相較于普通大米,高端有機大米對種植方式的要求更高,精細化程度也更強。“過去農戶用插秧機來插秧,但這樣會有雜草,有時還會‘飄秧’,稻米的品質上不去。”內蒙古天極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晶晶説,“現在我們指導農戶用可降解的地膜來保持土壤狀態,他們一邊覆膜一邊插秧,這樣雜草少了,秧苗的密度也比之前更科學。”

通過科學種植,曾經的化肥已被羊糞代替,農戶背著噴霧器噴灑農藥的場景也被“掃稻苗”取代。“偶爾遇到蟲害,我們就用木棍在秧苗上掃一圈,水稻負泥蟲被掃到水裏就不再禍害秧苗了。”齊日麥樂圖説,“我們的大米品質可以説是一年比一年好!”

得益於對大米品質的不懈追求,如今的“興安盟大米”已熱銷北上廣深等地。“我們已經有了一批以營養健康為追求的固定客戶群體,在高端大米市場的銷量不斷提高。”姚晶晶説。

2018年,興安盟大米生産企業銷售收入達11.27億元,同比增長33.3%。其中規模以上大米生産企業已有14家,完成銷售收入10.7億元,同比增長38.2%。

“和過去相比,我們今天的大米完全是脫胎換骨的改變。”齊日麥樂圖驕傲地説。

興安盟大米脫胎換骨式的改變,讓如今的興安盟成為內蒙古重要的水稻産區,袁隆平水稻院士專家工作站也落戶於此。在各大電商平臺上架的“興安盟大米”,不僅成為“2018年中國十大大米區域公用品牌”,也成為服務全國第十四屆冬運會的指定用米。

“未來,我們要進一步挖掘米粒裏面的大文章,在擴大種植規模、創新農旅結合、加強育種研發等方面不斷加強投入,豐富和延長稻米産業鏈條,提高大米的附加值,讓興安盟大米成為推動産業興旺、帶動農民增收、實現鄉村振興的‘財富米 ’!”張福君説。(原標題:草原大米逆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