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東明鎮達木嘎筒村每人平均耕地面積不足2.5畝,土地十分貧瘠,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一度達到299戶、880人,貧困發生率為52.3%,遠高於全旗平均水準。2018年3月,帶著組織的重托,懷揣著讓百姓脫貧致富的決心,在通遼市發改委工作的巴圖來到了這個深度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上任伊始,他迅速轉變角色,全面摸排掌握村情,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指導村莊經濟發展,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積極投身到駐村幫扶工作中。
在脫貧攻堅中,該旗制定並實施了健康扶貧“三兜底”政策、金融扶貧、教育扶貧等一系列脫貧保障機制。巴圖在入戶走訪時得知,貧困戶徐某得了癌症,8萬餘元的醫療費壓得一家人喘不上氣,病人意志消沉,對生活喪失了信心。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巴圖及時向其講解了健康扶貧“三兜底”政策,幫助他先後報銷合作醫療費6.7萬元,協調安排其擔任護林員,每年可收入1萬元,又幫助申請貼息貸款5萬元用於發展肉羊養殖項目。扶貧的好政策使徐某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堅定了戰勝病魔的信心。
9戶貧困戶每戶購買2口仔豬,實施訂單養殖;42戶貧困戶發展訂單蔬菜種植;黨員戶引領種植藥材200多畝;發展大扁杏經濟林1000多畝……在摸清人口和自然資源底數的基礎上,巴圖和村幹部一起制定了《脫貧攻堅和産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引導農戶發展紅幹椒、蒙中藥材等“短平快”的脫貧産業,“功能表式”扶貧模式讓百姓脫貧不再難。
扶貧先扶智。巴圖發揮自身優勢,邀請10多位專家、教授、果蔬經紀人等走進田間地頭,與貧困戶面對面交流、對貧困戶手把手輔導,迎合了貧困戶的需求,增強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對有畏難情緒的貧困戶,耐心細緻地講解各項扶貧政策,幫助解決實際困難,激發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截至2018年底,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09%,村集體收入突破10萬元。在巴圖的帶領下,該村還採取“企業+村集體+分紅”模式,協調企業捐贈資金10.5萬元購買7頭奶牛入股合作社,協調項目資金10萬元建成20千瓦村部屋頂光伏項目,整合扶貧資金和社會捐贈資金275萬元,規劃建設1300平方米的速凍保鮮庫,為集體穩定增收和帶動農戶發展果蔬産業增強了後勁兒。
巴圖説:“在脫貧攻堅的繁重任務面前,成績微不足道。不脫貧就不脫鉤,不拔窮根就不撤隊伍。這是我們‘第一書記’的莊嚴承諾和神聖使命。我相信,達木嘎筒村一定會走在鄉村振興、致富奔小康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