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節,遞給世界的一張名片

發佈時間:2019-08-21 17:40:00丨來源:通遼日報丨作者:張煒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掐指一算,自1995年8月18日,哲裏木盟(現通遼市)盟委、盟行署在珠日河賽馬會的基礎上成功舉辦了第一屆“8·18哲裏木賽馬節”,這一品牌賽事已舉辦二十二屆。這樣的一場年度盛事,成為通遼向世界弘揚草原文化、展現蒙古馬精神、釋放經濟活力的一張名片。

“捌、幺、捌”,這一串順口的數字,因為哲裏木賽馬節的出現,組成了8月18日這一特別的日子。

每到這一天,各路人馬雲集內蒙古通遼,賽馬、搏克、布魯、射箭、蒙古象棋、押加等各類賽事接連上演,各路高手盡展風采——

賽馬場上,駿馬風馳電掣,一人一騎配合得天衣無縫,如流星般飛馳而過……“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賽馬,讓這一闕本顯悠然的唱詞,增加了幾分熱血與激昂。

掐指一算,自1995年8月18日,哲裏木盟(現通遼市)盟委、盟行署在珠日河賽馬會的基礎上成功舉辦了第一屆“8·18哲裏木賽馬節”,這一品牌賽事已舉辦二十二屆。

如今,“8·18哲裏木賽馬節”囊括了更多更精彩的賽事內容,承載了更豐富的精神內涵,“助攻”通遼馬産業發展。這樣的一場年度盛事,成為通遼向世界弘揚草原文化、展現蒙古馬精神、釋放經濟活力的一張名片。

初心定義未來——“馬道”上的文化傳承

一聲號令,策馬揚鞭——這是科爾沁人展現給世人的萬丈豪情。

通遼,作為全國蒙古族人口居住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是久負盛名的“中國馬王之鄉”。扎那、那達木德、額日很白乙、莫日根蘇道等名揚國內外的“馬王”馳騁賽場,一年一度的賽馬節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有力載體。

多年來,通遼市憑藉良好的自然資源基礎、紮實的馬業發展基礎、深厚的馬文化底蘊和廣泛的群眾基礎,使馬背文化演變為草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蒙古馬精神為主題的賽馬節成為馬文化旅遊的最大亮點。2011年,國家旅遊局將哲裏木賽馬節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三大旅遊節慶之一,賽馬節逐漸演變為集傳統體育競技、民族文化、旅遊等於一體的綜合性盛會,成為通遼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和傳承民族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節慶活動。

從蒙古族“男兒三藝”的賽事比拼,到體現文、體、旅深度融合的品牌打造,內容與形式的推陳出新,讓“8·18哲裏木賽馬節”的“吸睛指數”一路飆升。今年的賽馬節就是在前三年分賽區舉辦的基礎上,採取市裏集中舉辦的方式進行,充分發揮整合效應,豐富內容、提升品質。在賽事活動安排上,已不拘泥于傳統的體育賽事活動,賽區在保留馬術表演、馬速、馬技、走馬等馬術比賽和布魯、搏克、摔跤、射箭等傳統民族體育項目的基礎上,還充分融入了能夠體現民族文化元素的篝火晚會、民族歌舞表演、非遺及文創産品展等系列民俗文化特色活動。體育、文化、旅遊的深度融合,馬術競技、民族文化風情和休閒旅遊的相得益彰,為廣大群眾和遊客奉上一道豐富多彩的饕餮大餐。

“你知道通遼有個賽馬節嗎?”

“知道啊,8·18賽馬節嘛,珠日河草原那兒有個場地。”

在通遼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各地各部門的傾力打造下,“8·18哲裏木賽馬節”早已在人們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它讓本地人感到驕傲,讓慕名而來的八方來客大飽眼福、流連忘返。“8·18哲裏木賽馬節”集通遼獨特的文化底蘊與民族文化品牌于一身,此刻,文化更“鮮活”了。

産業引領發展——做大做強“馬背”經濟

蒙古族素來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馬背給我草原的胸懷,馬背給我牧人的勇敢”,經典草原金曲《雕花的馬鞍》這樣唱道。今天,騎在馬背上的科爾沁人民,也搭上了産業的“快車”,奔跑在更高品質的發展跑道上。

自1975年以來,通遼的馬匹數量就居於全區首位,保持在25萬匹左右。到如今,馬早就不是農牧民出行的交通工具,而是養馬好手們致富的新希望。

馬帶來的財源不止一種。如果你和科左後旗朝魯吐鎮阿木塔嘎嘎查的青龍一樣,是一位馴馬和賽馬好手,可以通過到全國各地參加比賽獲得豐厚的獎金,為科爾沁騎手揚名;如果你和科左後旗巴嘎塔拉蘇木邊界嘎查的滿都胡一樣,夢想著把“馬文章”做得更大,則可以成立養馬專業合作社,無論是養馬賣馬,還是發展旅遊項目,都是相當不錯的致富門路。

高位推動,凝聚合力,才能不斷做大做實産業“底盤”,實現規模和效益雙提升。近幾年,科左後旗將馬文化産業作為全旗八大主導産業之一,打響“馬王之鄉”品牌,使馬文化産業逐漸成為全旗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在建立育馬、馴馬産業體系方面,科左後旗步步為營,對全旗馬匹數量、品種重新進行調查摸排,建立完善馬匹登記制度和品種登記管理制度。為了做好蒙古馬的品種保護和繁育改良工作,一方面,他們深入挖掘科爾沁養馬馴馬技術,抓好發揚和傳承,另一方面則結合現代市場需求適度引進國外優秀運動馬品種,著力培育高品質的純血、半純血運動馬。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的融合推進,讓來自科左後旗的騎手和“戰馬”名揚四海,全旗現有成名騎手50多名,每年參加各項馬術賽事活動1000多人次,組建的科爾沁馬術協會,入會會員達200多人,科左後旗馬匹飼養量為1.39萬匹,其中賽馬2000匹左右,一匹好馬的售價在6萬元以上。

養馬、馴馬、賽馬帶來了聯動效應。科左後旗秉承將馬文化産業與旅遊産業同規劃、同部署、同建設、同發展的理念,將馬文化産業項目融入到全旗全域旅遊規劃設計當中,在各類景區景點的建設中因地制宜建設馬文化産業項目,計劃在大青溝國家森林公園規劃建設馬文化産業園,布設馬文化展示長廊,開展馬術表演、賽馬、騎馬、牽馬等項目。同時,加強以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為主體的馬文化産品開發,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馬文化品牌。

把握大勢,才能贏得先機,搶抓機遇,才能掌控未來。據此,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計劃投資1億元,引進生物制藥方面專家人才,加強科研開發能力,對接生産、銷售企業,實現馬産品生物制藥科研、製造、行銷一體化良性發展,進一步延伸育馬、馴馬、賽馬、旅遊體驗、産品開發、文化展示于一體的馬文化産業鏈。

借助“8·18哲裏木賽馬節”搭建的平臺,蒙古馬産業發展論壇聚集馬術協會代表、高校專家、馬術俱樂部及相關産業企業家代表,圍繞中國蒙古馬産業發展現狀、通遼市蒙古馬産業發展現狀及優勢、品牌打造、如何延伸鏈條等主題各抒己見、群策群力,通遼蒙古馬産業發展趨勢將在專家的“把脈”中更加清晰。

一往無前的“蒙古馬精神”——以夢為馬砥礪前行

走得再遠,也不要忘了來時路。千百年來,蒙古馬馳騁于風霜雨雪,不僅成為馬背民族的交通工具和心愛夥伴,也積澱下民族文化的精神特徵。

“蒙古馬雖然沒有國外名馬那樣的高大個頭,但生命力強、耐力強、體魄健壯。我們幹事創業就要像蒙古馬那樣,有一種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用“蒙古馬精神”勉勵內蒙古各族幹部群眾,這是對草原人民的精神肯定,也匯聚成了各族人民幹事創業的強大力量。

從某種意義上講,“8·18哲裏木賽馬節”絕不僅僅是一場賽事,而是“蒙古馬精神”的縮影,賽場上拼搏的健兒、血性猶存的戰馬、精心製作的馬産品,都體現了“馬背民族”堅韌不拔、開放包容的民族精神,折射出的是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砥礪奮進的偉大歷程。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馬文化産業三年行動計劃》既出,馬産業發展藍圖躍然紙上。按照開發區打造“五大産業鏈條”的發展思路,未來將重點確保那達慕文化園項目建成並投入使用,打造科爾沁馬文化品牌;建設馬文化博物館項目,馬及馬産品交易中心項目,打造蒙東知名馬産業會展品牌;建設育馬基地項目、科爾沁馬術學校項目、馬術俱樂部項目,打造開發區馬産業全産業鏈條;進一步整合以“8·18哲裏木賽馬節”為引領的賽事活動資源,形成蒙元文化馬産業發展品牌高地。

“這是英雄開工的地方,古老的牧歌在風雨中傳唱,騎手的等待不再是夢想……”

馬背回望,倣若歷史在心靈深處迴響,馬蹄踏過,是草原之子成長的足跡。以夢為馬,砥礪前行,將“8·18哲裏木賽馬節”辦成更具影響力的盛會,把馬産業打造成更有力量的富民産業,讓“蒙古馬精神”成為鼓舞通遼各族人民開拓進取的強大動力。乘著賽馬節的“東風”,通遼已快馬加鞭再出發,萬馬奔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