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魯北鎮義和碑村食用菌廠,緊密相連的食用菌大棚裏排列的架子上碼放著整齊的菌棒,一株株大葉平菇如花般綻放,煞是喜人。
“你看看,這個棚裏的蘑菇馬上就可以採了,那個棚裏的還得等幾天。培育平菇主要是掌握好濕度和溫度,再有就是通風……”説起培育平菇,愛説愛笑的村黨委書記張子學打開了“話匣子”,儼然成了專家。
義和碑村是扎魯特旗第二大村,山地居多,十年九旱,産業基礎薄弱,村集體經濟一窮二白。為發展村集體經濟,帶動百姓共同致富,2018年,該村投建了這座食用菌種植廠,建成4個菌棚、3600平方米。當年12月中旬,第一批平菇采收了,張子學和村民從中看到了增收的希望,發展這一産業的信心更足了。目前,菌棚裏共有6萬多棒菌棒,所生産的平菇主要銷往魯北鎮以及科右中旗、霍林郭勒市等地。
“外出打工照顧不了家裏,待在家裏種莊稼收入不高,我們就想著轉轉型。”在棚裏忙碌的劉陸説。
劉陸是該村今年新識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和妻子因病致貧,不能幹重活累活,而採摘蘑菇、製作菌棒的活兒相對來説比較輕巧,每天還能領到150元的工資。
“去年,食用菌廠幫助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人、低保戶10人,每年戶均增收近9000元。”張子學表示,只有橫下一條心,把村集體經濟搞上去,才能激發貧困群眾的脫貧內生動力,有效鞏固脫貧成果,為下一步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該村打造和發展食用菌産業的初衷就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同時帶動老百姓特別是貧困戶持續增收。
據了解,今年在食用菌廠階段性打工的村民有百餘人,大家打工、發展種養業兩不耽誤,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
有付出就有回報。産業支撐極大地增強了村集體的“造血”能力,如今的義和碑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已過百萬,村民都擁有集體經濟股份,這也讓大家實現了可持續增收。
“今年,兩個棚準備換換品種,培育香菇和杏鮑菇。食用菌廠二期5000平方米廠房目前正在建設中,採取立體栽培方式,預計年可生産菌棒30-50萬棒,經濟效益大概在75—100萬元。”説起下一步打算,張子學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