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平:像打造“中國芯”一樣打造“中國葵”

發佈時間:2019-07-31 09:48:09丨來源:新華網丨作者:李雲平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眼下正是“中國葵花之鄉”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葵花盛開時節,對花粉、紫外線嚴重過敏的三瑞農科公司董事長、中國葵花産業聯盟執行會長張永平卻依然頂著太陽深入田間地頭向葵農了解農情、指導種植、推廣品種。

       眼下正是“中國葵花之鄉”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葵花盛開時節,對花粉、紫外線嚴重過敏的三瑞農科公司董事長、中國葵花産業聯盟執行會長張永平卻依然頂著太陽深入田間地頭向葵農了解農情、指導種植、推廣品種。他常説,要像打造“中國晶片”那樣精心打造中國食葵。

       投身農業 奉獻種業

       五原縣地處河套平原腹地,是我國食葵種植規模最大縣和産業基地。這裡每年食葵種植面積超過120萬畝,約佔全國食葵種植總面積的1/7。20多年前,當地使用的種子基本上都是自留的常規品種,每畝地毛收入多年都在600元左右、純收入最多200元。

       張永平是土生土長五原人,1992年“下海”經商,逐步發展壯大。2000年,他注意到鄉親們面臨種葵花難增收的問題後,決定把事業發展方向調整到葵花種業上,決心讓廣大葵農增産又增收。他調研發現,進口食葵雜交品種的豐産性、抗病性、經濟性明顯好于國內常規品種。他經過調研論證,將全部原始積累投入到雜交品種引進和推廣中,成為國內最早引進國外食葵種子的代理商,開始葵花産業的創業生涯。

       在接下來的3年裏,張永平走村入戶,逐村逐隊搞技術培訓,挨家挨戶推廣雜交品種,先説服思想開放的農民帶頭種。他説:“我每次都是帶上一壺茶、兩箱饅頭片、上百斤種子,住到生産隊長家中,等晚上農民忙完農活後向他們推廣雜交品種。經常是睡半夜起五更,既磨鞋底子也磨嘴皮子,基本上每天只吃一頓飯,能吃上泡麵就覺得很幸福。”

       為消除農民的種植顧慮,張永平請鄉村裏有威望的隊長做擔保,提前將種子賒給農民,秋收後以高於市場價格的保護價回收。他説:“經過近10年的種植推廣,進口食葵雜交品種被廣大葵農接受認可,使用率達95%以上,農民種植葵花的收入由過去的600元/畝提高到1600元/畝,標誌著我國葵花産業第一次革命——品種雜交化取得成功。”

       專注科研 産業報國

       據張永平介紹,進口食葵雜交品種雖然在産量和抗病性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食用性不佳,增産增收空間小。面對葵花産業再一次遇到的發展短板,他于2009年組建大型研發團隊,引進國內外頂尖專家,研發自主品種,依靠科技創新解決發展難題。

       他説,他們先後投資8000多萬元進行研發,已推出具備自主智慧財産權和推廣價值的突破性品種SH363、SH361。與“洋”種子相比,SH363、SH361的抗病性、商品性更好,每斤可多賣一元錢,平均每畝可增收500元至800元。

       據了解,2012年以前,進口雜交品種一步步主導我國食葵種子市場,而國産品種一度幾乎退市。這一情況隨著張永平等産業帶頭人著力研發優良國産品種而發生了逆轉。張永平説,近幾年,我國食葵種植面積穩定在800萬畝左右,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食葵品種市場佔有率達95%以上,國産食葵品種打敗“洋”種子,標誌著我國葵花産業第二次革命——品種品質化取得成功。

       食葵種子實現自主研發,並受到農民的廣泛歡迎,離不開育種人的默默付出和科技攻關。作為國産知名品種SH363的第一選育人,張永平表示,成功的重要環節包括加強研發、重視選育、推廣品牌。他們圍繞市場搞研發、利用科技搞生産。他們的合作種植基地面積超過6萬畝,公司技術人員負責提供測土配方、病蟲害防治等産前、産中、産後服務,有效提高了推廣效率。

       目前,張永平所領導的公司建有全國首家向日葵技術研究院,建成國內領先的現代化向日葵科研中心和向日葵種質資源庫,攻關抗病害科技能力居世界領先水準。

       服務農民 成就自我

       近年來,隨著葵花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我國各地大面積發生列當等病蟲草害,導致大幅減産減收甚至絕收,嚴重威脅産業的健康發展。面對嚴峻形勢,張永平帶領他的科研團隊率先完成全國向日葵列當調查,並於今年成功研發出耐列當的新品種三瑞三號,搬掉了影響葵花産業發展的一大絆腳石,解決了制約葵花産業發展的世界性難題。

       就在團隊為此歡呼雀躍的時候,張永平很淡定。他深知,現在食葵産業科技攻關難題是防治菌核病和俗稱“水銹”的向日葵籽粒銹斑。菌核病是葵花的“癌症”,“水銹”嚴重影響食葵籽粒商品性。他計劃利用幾年的時間在抗菌核病、“水銹”等新品種研發方面取得新突破,引領我國葵花産業第三次革命——品種健康化成功實現。

       張永平説:“現在全國葵花‘水銹’影響面積達350萬畝,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每畝就能增收300元,全國葵農可增收10億元以上。”

       已有35年黨齡的張永平坦言,時至今日,他服務農民群眾的宗旨和初心、對發展民族種業這份職責的堅持和努力從未發生改變。他説:“我再有5年就退休了。我要利用好每一天時間,全身心投入品種研發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