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與經濟兩手抓 青海草原修復助農民致富

發佈時間:2019-07-26 09:39:46丨來源:中國新聞網丨作者:霍晨萌 王慶凱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青海省門源、祁連兩縣通過“企業+基地+貧困戶”的精準扶貧模式與“合作社主導經營+農牧民收入保底、利潤分成”的經營模式,走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路子。



  草原是地球的皮膚,具有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中國草原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草原生態保護與牧區經濟發展的矛盾仍突出。

  近日,記者採訪青海省門源、祁連兩縣,兩縣通過“企業+基地+貧困戶”的精準扶貧模式與“合作社主導經營+農牧民收入保底、利潤分成”的經營模式,走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路子。
  門源回族自治縣位於青海省東北部,可利用天然草原621.53萬畝。自2017年被納入青海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與修復項目試點範圍以來,重點發展草原觀光旅遊業與草産品的開發。
  自2015年開始,門源縣就重點開發位於蘇吉灘鄉蘇吉灣村的祁連山生態牧場,總面積達2萬多畝,是集生態養殖、旅遊觀光、民俗體驗、野營露宿、高原養生等融合一二三産業為一體的草地畜牧業創新園區。

  “我家有300畝草場,一年有兩三萬元的收入。2015年之後以每畝70元的價格轉讓給開發公司,牛羊也賣給公司。現在年收入達到七八萬元,去年也買了車。”祁連山生態牧場的飼養員王振來告訴記者。
  據青海百益生態旅遊開發公司經理范曉安介紹,在公司收購草場之前,由於個體戶缺少農牧産品銷售渠道,且自家草原過度放牧現象嚴重,每年都需要貸款。再加之風險因素較多,兩頭牛生病或死亡就會造成牧民的較大損失。“在牧場開發之後,經過科學播種與施肥,更有利於生態保護。”范曉安補充説。
  另外,這家牧場還輻射帶動了周邊鄉鎮200多牧戶從事肉牛養殖,解決了300多人的就業問題。門源縣通過採用此種模式,大力發展草産業,不僅使企業本身增加了經濟效益,而且為當地“精準扶貧”探索出了一條農牧民脫貧致富之路。
  由門源駕車向西北方向行駛400公里,便來到位於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連縣。祁連亦是青海省重要的資源富集地區,草地總面積為1679.29萬畝,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79.97%。自2015年起,祁連縣倡導牧民牛羊入股合作分紅的新型合作社模式。
  祁連縣野牛溝鄉大浪村將在今年八月成立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大浪村村支書兼合作社董事長瑪久告訴記者,他們將採取一人四頭牛的方式入股。“我們計劃成立青海省牛羊擁有量最大的合作社,建成之後牛的數量預計達到5000頭,每人入股的牛羊數量相等,這樣便於平均分紅。”瑪久解釋道。
  據了解,成立合作社之後每頭羊的價格比零售多出200元左右,瑪久補充説,還可以解放勞動力,合作社有專人負責放養牛羊,剩餘勞動力可以在休牧的季節外出打工。
  不過,處於起步階段的合作社,面臨組織問題與訂單問題的困擾。“主要是自己找訂單,未來希望政府在這方面可以給予幫助,”瑪久説,“關於組織問題,還沒有確定的模式,初步決定大夥兒集體商議。”
  這得益於野牛溝鄉黑土灘的治理工作,黑土灘治理前後,植被蓋度增長70%,植被高度增長45公分,鼠害密度大幅下降。“黑土灘治理前草場不夠,還需要以每畝15元的價格租6000多畝的草場,這是一筆很大的開支。後來,黑土灘得到有效治理,草場品質提高,牛羊肉品質也得到相應的提高。”大浪村的草場管護員彭順來告訴記者。
  國家林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副司長劉加文此前表示,應加快轉變草業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現代草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草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草業現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