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傑布創作的《涼州會盟圖》 和日·扎西傑布 提供
7月14日,和日·扎西傑布從青海趕到北京,朋友的藝術工作室陳列了他和學生的多幅唐卡作品。這天也是中國美術館“須彌勝境 彼岸蓮華——藏傳臻品唐卡藝術展”的最後一日,展覽精選近30幅15世紀至18世紀的精品唐卡,是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的獻禮展。作為一名唐卡藝人、唐卡藝術職業教育教師,扎西傑布未能參觀展覽,他有些遺憾。
唐卡是藏語音譯,即卷軸畫,是以藏文化歷史和佛教經典所述為基本題材繪製而成的獨具特色的民族繪畫藝術形式。2006年,唐卡入列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近年來,唐卡因其獨特的價值在藝術市場上受到青睞。
唐卡全憑藝人手工完成,所選取的原材料也都源自天然,一幅好的唐卡作品往往會耗費作者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歷史上,唐卡技藝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在一代代民間藝人中相傳。如今,隨著唐卡走向藝術市場,它的技藝傳承方式也在不斷發展創新。
扎西傑布自己以傳統的方式接受唐卡訓練,如今,他正試圖通過專業教育帶領學生們走進唐卡藝術之門。
“20年才入門”
5歲那年,舅姥爺嘉陽旦增騎驢3小時來到和日·扎西傑布的村子。
扎西傑布的家鄉是青海省黃南州同仁縣扎毛鄉和日村。同仁縣是熱貢唐卡的主要流傳地。
最早,舅姥爺是和日村的唐卡畫師,入贅到別村後,帶走了手藝。他此行回來的目的,是受村裏寺廟的邀請,繪製唐卡。
看到舅姥爺的手藝後,扎西傑布被迷住了。因為喜歡,也為了以後寺廟繪製唐卡不再去別村請人,扎西傑布央求舅姥爺傳授他繪畫唐卡的手藝。
“舅姥爺告訴我,繪製唐卡要有一顆虔誠的心,每次繪製前,要沐浴、梳洗、焚香,並還要根據不同的內容誦經祈禱。”扎西傑布説。
唐卡起源於7世紀吐蕃時期。學者認為,遊牧民族經常遷徙,卷軸形式的唐卡易於攜帶。對藏傳佛教僧眾而言,唐卡是修行時必不可少的工具。
扎西傑布用削細的炭筆在鋪滿白灰的木板上學畫,最初畫的是大象、花、馬、雲彩等。“佛像只允許畫釋迦牟尼佛,想畫其他佛像人物都不讓畫,因為佛像的頭、身子、手腳比例不好掌握。畫好了釋迦牟尼佛再畫其他佛像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就只能畫舅姥爺安排的佛像、飛禽走獸以及自己想畫的房子、風景等。就這樣畫了10多年,但還是感覺自己什麼都畫不出來。”扎西傑布的學藝經歷持續了10年之久。
今年已經35歲的扎西傑布,後來接受了現代藝術教育,也曾前往日本、美國、歐洲等國交流學習。這讓他能以多角度看待傳統的傳習方式:“傳統上,一個畫師,20年才能精通整個唐卡製作工藝,創作出精品。但傳統的教授方式,對學生來説太枯燥、費時太長了。”
根據傳統,學成之後,畫師想要繪製一幅唐卡,更是一項艱苦的工程。傳統唐卡的繪製要求嚴苛、程式極為複雜,必須按照經書中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包括繪前儀式、製作畫布、構圖起稿、著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等一整套工藝程式。製作一幅唐卡用時很長,短則半年完成,長則需要10餘年。
傳統與科學
15歲那年,扎西傑布考入了西北民族大學本科藝術學專業,後來,他又就讀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課程班、赴日本東京留學研修,並受聘為復旦大學特聘研究員。
現在,他是甘肅武威職業學院講師、西夏唐卡研究所所長。10多年來,扎西傑布已通過專業教育培養出了500多名學生。
近年來,唐卡收藏逐漸升溫,特別是隨著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唐卡在藝術品市場上受到歡迎。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藝術品收藏市場剛剛興起時,唐卡的價格一般也就兩三百元。2006年起,唐卡價格幾乎每年翻倍。2008年時,一件明正德“藥師佛像圖”唐卡以1540萬元創下唐卡拍賣紀錄 。2014年11月26日,被稱之為“唐卡之王”的“明永樂禦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拍得3.1億港元。
“在藏區,唐卡具有的宗教功能。藏區外,更多的人把它當作一種藝術品。現在學習唐卡的學生,也來自各個民族。”在教授學生時,扎西傑布首先省略了畫前沐浴誦經等程式。他根據不同的工序對學生分類,術業有專攻,等學生對本工序有了一定掌握之後,再把他們集中在一起,分工協作完成作品,在實踐中相互學習。這種學習方法不僅入門快,而且在分工配合中,對別的工序領悟得也更快。“比如,勾線的會很快學習到調色的技巧,調色的也會領悟到勾線的訣竅。”
“傳統畫師對構象、色彩的掌握全靠自己幾十年的‘悟’,唐卡所用的顏料都是天然的礦物質顏料,調色過程中也會損害健康。往往一個畫師,鑽研幾十年剛要有所成就,不是眼睛不行了,就是身體跨了。”——經歷過新舊兩種教育方式的扎西傑布,更注重科學的方式。他教授學生用現代美術的構圖法去繪製唐卡,並強調團隊創作的作用。
“我們依然堅守傳統,我們仍然手工制布,用天然顏料,仍然抱著一顆虔誠的心,一絲不茍地創作,但同時,我們也需要科學的方法,需要創新的精神,讓傳統在科學和創新的基礎上傳承發揚。”帶著這樣的觀點,扎西傑布教授自己的學生。
“創新不是捨棄傳統”
唐卡有不同的藝術流派,近年來,隨著唐卡藝術熱,很多新的派別不斷被發現、誕生。在傳統的技藝傳授中,類似一些漢族民間技能“傳內不傳外”的規矩,唐卡技藝傳承也曾面臨著一些相似的境遇。
“就是現在,一幅好的唐卡作品能賣幾十、幾百萬。一個傳統畫師手底下的徒弟,不會輕易學到老師的本事。”扎西傑布説。
上世紀末,甘肅武威亥母寺曾發現一批西夏文物,其中就有唐卡。2007 年,扎西傑布組織成立西夏唐卡研究所,致力於西夏唐卡的研究保護。而他在武威職業學院開設唐卡課程,也使之成為國內最早開設相關課程的院校之一。
這些年來,他的教學圍繞西夏唐卡進行,而對西夏唐卡研究所的學生他不僅傾囊相授,更讓他們參與到自己主持的項目中來。
“西夏時期的唐卡是在漢藏融合、文化交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傳承了多種唐卡繪畫風格。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我們借鑒國畫、油畫等多種繪畫形式並結合市場和時代需求進行創作。”在扎西傑布的教學和創作中,唐卡的題材和內容已從過去主要為宗教內容擴展到歷史文化的各個方面。他帶領團隊和學生參與的千米唐卡項目,現已完成1300米,內容包羅萬象,計劃繪製5000米將中華上下五千年璀璨歷史囊入其中。
扎西傑布的學生多數出身貧困,早在2005年,他就招收了41名貧困學生就讀五年制大專院校,全額資助並親自參與教學直至全員順利畢業。這些年來,他出資免費培訓貧困人群,已累計培養唐卡畫師超過500名。目前,在西夏唐卡研究所的輻射作用下,武威市的唐卡培訓機構已經發展到多家工坊以及中小學校。這些學生雖然能獨立成畫的還不多,但是畫得好的,一天也能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至少解決了他們的生計問題。”扎西傑布覺得很是欣慰。
“創新並不代表不尊重傳統,更不是捨棄傳統。但是作為藝術品的唐卡,應該以更科學的方法、更包容的姿態走向更廣闊的空間。”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推廣唐卡的扎西傑布如是説。
(作者:鄧崎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