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左後旗貧困戶趙哈達:從"活著"到"生活"

發佈時間:2019-07-23 22:19:18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劉子群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通過政策支援和自身的努力,趙哈達一家一步一步紮實邁向脫貧的道路,于2018年底完成了脫貧的目標,開始奔向致富的道路。

七月驕陽似火燒,正午小草半枯焦。一望無際的草牧場上,一位黝黑健壯的老人,正彎著腰辛勤地收割牧草,還不時駐足遠眺,用胳膊擦拭著成股留下的汗水。傍晚,當夕陽映紅了天邊的雲彩,老人滿載著收穫回家了......

老人名叫趙哈達,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後旗查日蘇鎮沃德嘎查人,今年64歲。在2011年以前,趙哈達家是村裏小有名氣的富裕戶,家裏住著三間大瓦房,棚裏養著15頭牛,院裏雞、鴨、鵝、狗樣樣俱全,圈裏待宰的“年豬”已經養足“分量”,剛剛學説話的小孫子,讓全家充滿歡樂,一家過著衣食無憂、幸福美滿的生活。

但是事不遂人願。2011年1月,兒媳婦在地裏幹活的時候突然腰痛難忍,到醫院檢查後被確診為“腎癌晚期”,噩耗如晴天霹靂般毫無預兆,為了挽留兒媳婦的生命,趙哈達賣掉了家裏所有的牛,想盡一切辦法為她治病,但是最終兒媳婦沒能戰勝“病魔”。4月份,兒媳婦“走了”,留給趙哈達一家的除了乳臭未幹的孩子,還有無盡的思念......

趙哈達的兒子悲痛欲絕,終日借酒消愁、夜不歸宿。四歲的小孫子整日哭著喊著“找媽媽”。妻子抱著孫子,一邊哼著歌一邊流眼淚。

這樣日子反覆“折磨”著趙哈達一家,一天比一天難熬。兒子再無心外出務工,妻子也整日哄孫子無法勞作,只剩下趙哈達耕種著僅有的人口地維持生計,家裏的條件也一天不如一天。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2014年9月25日,妻子像往常一樣“哄”孫子玩耍,玩著玩著孩子感覺口渴對奶奶説想吃葡萄,於是妻子讓趙哈達去商店買一些葡萄回來。

趙哈達知道妻子也愛吃葡萄,於是多買了一些,拎著沉甸甸的葡萄回到了家中,妻子躺在炕上像是睡著了,孩子在她身邊玩耍。趙哈達説:“老伴兒,我回來了。我去洗洗,你起來準備吃葡萄吧”。説完,他拿起葡萄到廚房洗得乾乾淨淨,端到炕頭。他溫柔的推推躺著的妻子説:“老伴兒!起來啊!葡萄洗完了!”“老伴兒!幹啥呢?起來啊?”老伴兒一動不動地躺在那裏!趙哈達聲音開始顫抖起來:“老伴兒,你別嚇唬我啊?”説完,用手慢慢伸向老伴兒的鼻尖,仿佛整個世界都要靜止了,當顫抖的手到達妻子鼻尖的一剎那,趙哈達徹底崩潰了!“老伴兒!你走了,我咋辦啊?”撕心裂肺的哭喊回蕩在空蕩蕩的房間裏......

趙哈達的妻子突發冠心病就這樣“走了”,為了給老伴兒舉行葬禮,趙哈達賣光了家裏所有能賣的東西,還向鄰居借了5000元錢。之後的趙哈達一家走到了崩潰的邊緣,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然而命運的“玩笑”沒有終止,而是更加肆無忌憚。

2015年春天,原本以為長期“心難受”是喪妻之痛的趙哈達經過村裏的鄉醫勸導來到了醫院體檢,當時被確診為冠心病。這次的噩耗徹底擊垮了原本堅強的男人,長期壓抑的情緒在這一刻終於爆發,趙哈達甚至想用“死”來獲得解脫。是村長張宏喜帶來的消息拯救了他們:“你倆的貧困申請通過了!你爺倆以後就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了,可以享受國家和地方的幫扶政策了,我就是你倆的包聯幹部!”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趙哈達身上暖暖的,他與兒子互相凝視了許久,放下了手中的藥瓶。

春天是生機勃勃的季節,趙哈達一家也滿懷著希望。針對趙哈達一家的情況,包聯幹部積極向上級民政申請了低保,每年4840元錢,能讓趙哈達一家不為吃飯問題發愁了。小孫子漸漸長到了上學的年齡,為了讓孩子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在校園裏健康成長,包聯幹部積極上報情況,幫助孩子申請到了每年1350元的寄宿生補助和1800元的小學生補助。孩子是全家的希望,孩子的問題解決了,趙哈達和兒子也重燃起對生活的希望。

為了更加精準施策,包聯幹部為趙哈達一家制訂了專屬脫貧方案,鎮衛生院為他提供免費的健康體檢,落實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服務,包聯幹部還主動掏腰包幫他們繳納合作醫療,為了“保險起見”又幫助落實了商業補充保險政策,同時把“扶志、扶智”相結合,針對趙哈達一家勞動力的情況,組織他們參加鎮、村兩級舉辦的培訓班,趙哈達學習農牧業科學技術,兒子參加技術培訓,爺倆都學得了一技之長。

2017年,兒子去了瀋陽務工,找到了給汽車噴漆的工作,雖然工作辛苦,但是一個月下來能賺3000多塊,在包聯幹部的幫助下,他們很快化解和還清了家裏之前欠下的債務。

解決了趙哈達一家的後顧之憂後,包聯幹部又開始為他們開拓新的路子。得知趙哈達以前很會養牛,幹部們積極申請扶貧資金,為趙哈達家買了3頭基礎母牛,還給修建了青貯窖池。這一下可樂壞了趙哈達,他驕傲地説:“這下我可幹了老本行了!我一定幹好好養,不辜負黨的關懷!”

從那時起,趙哈達就像換了個人一樣,每天辛勤勞動,早上天濛濛亮,他就出去給牛割草,太陽落山時還在田間勞作,沒事的時候就去村上的“草原書屋”,去借兩本養殖的圖書看看,只要鎮上、村上舉辦養殖方面的培訓班,他總是第一個到教室,並且坐在第一排,就是課間休息的10幾分鐘也不放過,還和其他養殖戶們交流養殖經驗。

在一次村委組織的貧困戶外出實地考察的活動中,趙哈達學習到了“母犢分離”技術,能夠加快母牛的繁殖頻率,回到家他就開始效倣,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了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包聯幹部的大力支援,開始的三頭基礎母牛次年就下了三頭牛犢,一年內三頭牛變成了六頭牛。

當所有人都在誇獎他能幹的時候,他卻很反常地賣掉了三頭牛犢,就在包聯幹部和群眾們失望地猜測他是不是拿賣牛的錢去賭博的時候,趙哈達拿賣牛犢的錢加上1年來省吃儉用的錢又買了2頭基礎母牛,通過一年的精心餵養,2018年5頭基礎母牛又下了5頭牛犢,一下子變成了10頭牛。通過政策支援和自身的努力,趙哈達一家一步一步紮實邁向脫貧的道路,于2018年底完成了脫貧的目標,開始奔向致富的道路。

事在人為,如今趙哈達家已經發展到了16頭牛。每到傍晚,小孫子迎著夕陽的余暉背著書包蹦蹦跳跳走進大門,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笑得那麼甜。往事已經成為過去,今天的趙哈達卻將一件白色的舊衣衫縫了又縫、補了又補,不是穿不起新衣服,而是這件衣服上印著紅色的黨徽。(文:劉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