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俊(前排左二)在根河林業局苗圃檢查種苗情況(攝影:林宣)
2019年6月19日23時30分,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根河林業局副局長于海俊同志,在撲救森林雷電火災過程中不幸因公犧牲,享年56歲。
是什麼樣的綠色情懷,讓他身先士卒、不惜犧牲生命守護這片林海?
是什麼樣的執著堅守,讓他32年如一日紮根林海深處,在興安大地上奮力追尋綠色夢想?
“胸懷林海,三十二載不忘初心忠誠坦蕩可昭日月;林業才俊,五十六年牢記使命擔當作為正氣乾坤。”——這是一位老林區新聞工作者為于海俊寫的輓聯。
這幅輓聯,既是對於海俊同志短暫而光輝一生的高度概括,也正是我們思索、尋找的答案。
衝鋒在前 事不避難
6月下旬以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高溫乾旱、雷電頻發,雷電火情烽煙四起。
19日15時07分,根河林業局護林防火管理處再次接到航空護林局火情報告——上央格氣林場47溝附近有煙點。
煙點即是火情,火光就是命令。15時15分,于海俊帶領60名專業撲火隊員緊急奔赴起火點。由於火場內偃松倒木較多、腐殖層厚,山火已發展成樹冠火,快速蔓延。根據火場形勢,按照“一點突破,兩翼推進”的撲火作戰方案,于海俊全力組織隊員撲救。
經過全體指戰員2個多小時的奮力撲救,20時20分,火場勝利實現合圍,週邊明火被撲滅。
5個多小時沒有休息的于海俊,繼續帶領隊伍從北往南逐段排查余火,佈置火場倒木清理工作、開設隔離帶。他一邊查看地圖,一邊手持GPS定點坐標,查看火場面積和林木過火情況。護林防火管理處業務員邰德峰和電報員孫寶民拿著手電,一前一後跟在於海俊身邊。
21時左右,正帶領隊伍在前方清理余火的護林防火管理處副主任鄭曉強,突然聽到對講機內孫寶民的呼喊,“快來人!砸到人了!”
鄭曉強趕緊帶著身邊的撲火隊員順著喊聲往回跑。跑到跟前看到,一根意外被風刮倒的過火站桿,砸中了正經過這裡的于海俊。他的一隻眼鏡片已破碎,人處於休克狀態,可手裏仍然緊緊地攥著GPS定位儀。
2019年6月19日23時30分,于海俊帶著他追尋綠色、描繪綠色、守護綠色的夢想沉沉“睡去”……
他56歲的生命歷程定格在大興安嶺北部群山中一座無名的山峰,他從大興安嶺的最南端走來,走到大興安嶺的最北,用了整整一生的時間……
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副院長宋百忠既是于海俊的同鄉、同學,又是共事多年的同事。對於于海俊的犧牲,宋百忠有著深深的惋惜與不捨。
2006年8月中旬至9月初的20天時間裏,宋百忠和于海俊曾共同參與了伊木河火燒跡地的調查。時任規劃院副總工程師的于海俊是這次調查工作的總負責人。
8月24日,調查活動進行到第五天,在邊境地區作業的外業隊與指揮組失去了通信聯繫。雖然山中無路,但事關同事們的生死安危,于海俊與宋百忠決定沿額爾古納河徒步去尋找外業隊。行至中途,三四米高的峭壁擋住了前行的道路。在於海俊的堅持下,2人決定冒險攀過峭壁。
宋百忠回憶,當時2人手腳並用、互相接應,歷時半個多小時才戰戰兢兢爬過了這段峭壁。期間,一條蝮蛇遊向於海俊,幸虧被宋百忠發現後用手中的樹枝挑開了。回想起這段經歷,宋百忠還感到後怕:幾米高的峭壁下,就是滔滔的額爾古納河水。
“如果不是對事業有著堅定的信念,如果不是對同志親如兄弟,于海俊能冒這個險嗎?”宋百忠感慨地説。
2017年5月2日,畢拉河林業局北大河林場發生森林火災,于海俊帶隊援外撲火。休整時,隊員們一個個全躺在了火場週邊,累得不願動彈。于海俊發起了脾氣:“所有參戰人員馬上轉移到河邊宿營!”河邊距離火場遠,夜晚宿營時風大且冷,大家都不理解。
到了後半夜起風了,風向突變,林火飛躥。第二天一早隊員們重返火場時,發現原本想要宿營的地方早已被大火“吞噬”。隊員們這才明白,于海俊為什麼要發脾氣了。
2018年6月23日淩晨,于海俊率隊乘坐直升機直奔火場參與撲救北部原始林區烏瑪林業局伊木河林場森林火災。
下午休整時,隊員們發現于海俊左腳的鞋怎麼也脫不下來。原來,淩晨飛機抵達運兵現場時,大家為騰出乘坐空間,合力移動機艙裏的飛機吊桶時,一個鐵塊掉落下來,重重地砸在於海俊的腳面上。怕大家擔心,也怕影響隊伍的士氣,整整十幾個小時,于海俊一直沒有吭聲,強忍疼痛爬山、過河,帶頭指揮撲火作戰。
入黨30多年來,于海俊始終牢記入黨誓言。他在入黨申請書中這樣寫道,“在我童年時代,常聽大人們講那些共産黨員們的英雄事跡,他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深深激勵著我。我要求加入中國共産黨,並不是要尋求政治上的刺激,而是要為實現偉大的共産主義理想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多年來,于海俊憑藉精湛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的林業工作經驗,守護著這片綠色林海。
據統計,2011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海俊在根河林業局工作期間,帶領撲火隊參加撲救火災12場(次),圓滿完成了每一次撲火任務,他用生命詮釋了一位共産黨員的責任與擔當。
信念堅定 恪盡職守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工作的32年中,于海俊先後 7 次被評為“優秀共産黨員”,2 次被評為“勞動模範”,1 次被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他把根牢牢紮在了大興安嶺這片沃土上。
熟悉于海俊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專家型的領導幹部,這得益於他政治過硬,業務精湛,恪盡職守,勤勉敬業。
在規劃院工作期間,每到春夏兩季,于海俊和規劃設計室的同事們就深入各個林業局生態功能區內,背著帳篷、給養和工具,爬高山、穿密林、趟河道、走沼澤,測繪、設計。在滴水成冰的寒冬季節裏,他帶領森林外業調查大隊深入北部原始林區,住荒山野嶺,飲冰雪水,吃凍白菜,進行林區防火工程基礎設施的勘察、設計。
在規劃院高級工程師李忠秋的記憶中,2003年底和于海俊一起規劃設計北部林區防火塔道路讓他印象深刻。40多天的時間裏,于海俊與他們吃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每天天一放亮就出發,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中,趟著半米深的積雪進行工作,天黑之後才返回駐地。
作為規劃室主任,于海俊是這支隊伍的核心。他總是走在前面,親自選線、指導測量;晚上還要和隊員一起進行數據匯總、整理、分析。
李忠秋還記得,有一次為了把北山塔路一次性勘測、設計完畢,在於海俊的帶領下,他們晚上9點多才結束工作。下山的路上,于海俊怕背負儀器的隊員累著,搶過30多斤的儀器背在自己的肩上。大家深一腳淺一腳,借著月光和GPS指引,走了3個小時才到達停車點。回到駐地,已是淩晨一點多。被汗水浸透的棉衣凍成了“冰衣”。在帳篷裏,當於海俊把棉衣脫下來時,棉衣已經能直接“戳”在地上。
國家啟動一期“天保”工程的時候,于海俊帶領規劃院全體設計人員承擔了國家林業局、林管局下達的各項工程規劃設計任務。
當時,于海俊作為規劃院副總工程師、規劃設計室主任,深知國家實施“天保工程”的重大戰略意義。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他帶領全體設計人員投入到緊張的工程設計中。從圖裏河、甘河2個試點林業局的規劃到林區“天保工程”實施方案,從各林業局森林分類到公益林、商品林建設規劃,無不凝聚著他辛勤的汗水。
實施一期“天保工程”時,根本就沒有什麼具體模式可供參考。于海俊作為設計項目負責人,結合林區實際,大膽採用損益分析、敏感分析、造林模型等技術經濟理論,推廣先進設備、先進技術科技項目,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産力。他和他的團隊準確核定了各林業局公益林、商品林的建設規模,為上級決策和工程建設單位施工提供了詳實的基礎依據。
于海俊刻苦鑽研、業務精湛。2009 年,他被聘為全國森林工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參與編制了 4 項國家林業行業標準;他主持設計的《吉南工程造林總體設計》《阿爾山林業局蘇河人工速生豐産林基地總體設計》等成果,多次在國家、自治區和管理局獲獎。
多年來,于海俊負責並參加的林業工程規劃設計、森林資源調查規劃設計、生態環境工程設計和測繪項目共有100余項,其中8個項目獲評全國和省部級優秀科技成果獎;主編或參編完成論文、著作10余篇(部);先後獲得“內蒙古自治區優秀科技工作者”等近20項榮譽。
——他主持推動構建起根河林業局“以林業局、林場森林資源管理為責任主體,生態保護建設監測中心和森林資源監督機構為兩翼”的森林資源監管“一體兩翼”新格局,走出了生態保護建設良性發展的新路子,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轉化為推動林業、林區發展的具體行動。
——他推動根河林業局確立了科學合理的管護方式和管護建設目標,建立健全了森林管護機構和林業局、林場、管護站(區)和管護責任人四級管護責任體系,落實了管護主體和職責,積極推行森林管護內部購買服務,制定了各類森林管護內部購買服務合同文本。
——他積極推動陽坡造林,嚴格落實造林各項技術規程,要求“造一片、成活一片、保證一片”,讓萬畝荒山荒地披上綠裝。
——他落實科學化管理,在根河林業局轉型發展中,積極順應從以木材生産為主模式向以生態建設保護為主模式轉變,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主持廢除、完善、制定了林業局各項規章管理制度百餘個(部)。
于海俊常説,“一個人活在世上應該有所追求,我的追求是讓青山常綠,家園更美。”。
克己奉公 清正廉潔
“這是我第一次到我哥工作的地方。”趕來參加於海俊追悼會的弟弟于海瑞淚流滿面。
第一次走進哥哥的辦公室,十幾平方米的屋子裏除了書籍、文件和獎狀外,再也沒有什麼東西。哥哥生前戴的手套都磨出了窟窿,辦公椅的扶手也磨出了一個大洞,一個杯蓋掉了碴的白瓷杯子還在辦公桌上。
第一次走進哥哥的宿舍,冰箱裏除了速食麵,只有吃剩下一半的凍饅頭。衣櫃裏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就連哥哥最喜歡穿的那件汗衫,衣領都磨出毛邊了……
于海瑞説:“我哥哥從來不做違背原則的事兒。他常説,作為一名共産黨員,就要時刻聽黨指揮,時刻嚴格要求自己。他和孩子們在一起説得最多的話,就是好好幹,靠自己走出來的路最踏實。”
于海俊出生於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橋頭鎮代家窩鋪村,是一個普通農民家的孩子。早些年,于海俊的父親一個人在生産隊掙工分,母親生病在家,日子過得很困難。為了供他上大學,弟弟、妹妹們只好相繼輟學在家務農種地。大學畢業後,于海俊一頭扎進了大森林,弟弟妹妹,侄女外甥,包括自己的兒子,沒有一個人沾到他的“光”。
遠在赤峰的父母在世的時候,只知道兒子工作很忙,從來不敢打擾他。今年夏天,母親去世3週年的忌日,原本定好回家給母親上墳的于海俊,和弟弟匆匆打了一通電話,説林區乾旱少雨,防火形勢嚴峻,不回去了……
從相識、相戀到結婚生子,在與于海俊共處30多年的時光中,妻子劉文慶聽到最多的話是“在忙”,丈夫于海俊留給她的最後一句話也是“我忙著呢”。
6月19日15時,劉文慶像往常一樣給丈夫打電話。電話一端的于海俊説,“我忙著呢,著火了,馬上上山,不聊了……”就匆匆挂斷了電話。
“天保工程”啟動初期,于海俊帶領規劃設計室全體成員整天加班加點地工作。他的家就在離辦公樓幾百米的家屬院裏,于海俊卻一連7天7夜沒有回去。妻子只好送來了換洗的衣物,看著他憔悴的面龐心疼地哭了,于海俊卻埋怨妻子不該來……
妻子劉文慶深深懂得丈夫對事業的摯愛,也理解于海俊嚴於律己的生活。根河林業局距離管理局所在地牙克石市200多公里。在到根河林業局工作後的8年半時間裏,于海俊回家探親,全部都是乘坐綠皮火車往來,單程需要漫長的9個小時,妻子去根河看望于海俊也是乘坐火車去。
至今,劉文慶珍藏著2人往來于根河和牙克石的所有火車票。她一直想等到于海俊退休之後,把這些火車票編成一本紀念冊,來紀念他們聚少離多,又相互支援、掛念的歲月。
一直以來,兒子于東越多是從媽媽口中了解爸爸。童年時,他對每天早出晚歸的爸爸的印象就是嚴肅。長大後,他逐漸理解了自己可親可敬的爸爸。在於東越心中,爸爸是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
規劃設計室的同事不會忘記,自己在外地出差,老父親因病突然離世,是于海俊和設計室的全體同事為老人辦理了後事;根河林業局貧困職工鄭洪福、趙和、劉永富不會忘記,每次到家走訪慰問時,于海俊都要從自己的口袋裏額外拿出錢來留給他們……
林海有幸留忠魂,風木同悲別海俊。于海俊的事跡已深深鐫刻在共和國70年的林業發展歷程上,深深鐫刻在10.67萬平方公里的興安大地上,深深鐫刻在每一名默默奉獻于祖國綠色事業的廣大務林人心中。于海俊同志留給後人的精神風範,將光耀林海,激勵一代又一代務林人為築牢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接續奮鬥。
(作者:李玉琢 趙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