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玲:做一名對社會有擔當的醫者

發佈時間:2019-07-10 09:21:54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張文強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入職28年來,從一名普通醫生到自治區知名專家,再到自治區耳鼻咽喉領域草原英才及草原英才創新團隊負責人,劉曉玲一路耕耘,一路收穫。最近,她又獲評內蒙古最美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今年50歲的劉曉玲,是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教研室主任,同時也兼任著該院的科研處副處長。入職28年來,從一名普通醫生到自治區知名專家,再到自治區耳鼻咽喉領域草原英才及草原英才創新團隊負責人,劉曉玲一路耕耘,一路收穫。最近,她又獲評內蒙古最美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1991年,從內蒙古醫學院畢業後,劉曉玲分配到了內蒙古人民醫院。上世紀九十年代,耳鼻咽喉科在醫院還是邊緣科室,由於該學科不僅在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上難,而且臨床危急重症多,所以好多人都不願踏入這個領域,而她卻偏偏選擇了這個學科。

“我這個人天生喜歡做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事情。”劉曉玲笑著説。在之後的臨床實踐中,劉曉玲漸漸覺得自己現有的知識非常局限,應該繼續深造,提高自己。經過幾年的苦學,2002年,她順利考取了北大醫學部碩博連讀耳鼻咽喉專業。

2007年,從北大醫學部獲得博士學位後,儘管北京有醫院想留她,但她還是回到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

劉曉玲在北大醫學部專攻鼻科學。那個時候,在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對於鼻息肉、鼻腔腫瘤等疾病已經開始應用鼻內鏡微創技術了,而內地卻依然是傳統的手術方法。為了引進這門新技術,劉曉玲經常邀請自己的導師過來幫忙,做手術示範、業務指導,直至後來,全科室的醫生都掌握了這門技術。

“以前我認為當一名好醫生,只要技術好,能治好病就行。可後來,我覺得做一名好醫生,還得有較強的科研與創新能力。”劉曉玲説,北大醫學部學習的那5年,也徹底改變了她的職業理念,那是她人生中最珍貴的時光。

工作中,劉曉玲發現,醫院裏的科研氛圍不濃,各科室普遍存在著重臨床、輕科研現象,這無益於醫院的長遠發展。劉曉玲知道,學科建設對醫院的發展至關重要,但它必須以科技創新為支撐。

“我不僅要在自己的學科領域有所建樹,還得有更多的責任和擔當。”每當獨自靜下來的時候,劉曉玲常常問自己:我還能為醫院做點什麼?

隨著時光推移,劉曉玲的職業理念也發生了自我跨越。2013年,醫院公開選拔科研處副處長,滿懷“為醫院創新發展做點貢獻”的期待,劉曉玲成功競聘了這一崗位,並在兩年後,開始主持醫院的科研工作。

“在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方面,醫院原來沒有什麼規劃,也沒有具體的實施辦法,自從劉曉玲去了科研處,這種現狀得到了徹底改變。”院長孫德俊説。主持醫院科研工作後,劉曉玲開始認真梳理醫院有關學科建設與科研工作制度,對一些陳舊的、不符合醫院發展實際的制度進行修訂,並在充分論證、調研的基礎上陸續推出學科建設“十三五”規劃、學科建設實施方案、學科評價與管理制度、科技獎勵辦法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措施,為醫院學科建設與科技創新做好了頂層設計。

劉曉玲主持科研工作以來,醫院的學科建設也取得突破性進展,自治區領先重點學科數量由上一輪評審的7個躍升到目前27個,增加了近3倍。與此同時,在她的努力爭取下,醫院先後申報成功1個國家級、3個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2個自治區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2個自治區級研究所。

心中春意在,無處不開花!在開創醫院學科建設與科研工作新局面的同時,劉曉玲自己的科研課題《內蒙古地區氣傳致敏花粉與過敏性鼻炎患病的相關研究》也有了質的突破,獲批2017年自治區400萬元重大科研專項。

(作者:張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