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披上了一件翠綠的外衣。近年來,林業人用他們的堅守,為祖國守護北疆的茫茫林海,用責任與擔當譜寫出一曲綠色的樂章。
打早打小,守護那片綠色森林
內蒙古大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總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78.39%,是我國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重點國有林區。為了守護好這片綠色海洋,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堅持“預防為主,防滅結合”工作方針,以“投重兵,打小火,當日滅”為撲火理念,有效建立了“預防、撲救、保障”三大體系,形成天空地一體化防滅火體系,加大保護重點國有林區生態安全。
“去年冬天林區降雪稀少,是歷史同期中最少的年份。”林管局森林防滅火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李紹鵬説,與往年相比,今年林區氣溫高、升溫早,林下可燃物大量積蓄。為更好地保護森林資源,今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提前10天進入到春季森林防火期。
“聯防聯動是林區防滅火工作的重要環節。”李紹鵬説,6月中下旬,大興安嶺連續發生20多起雷擊森林火,絕大部分都實現了當日火當日滅。
6月19日發生在金河林業局秀山林場的森林大火,林管局立即調集14個林業局的專業撲火人員進入火場撲救,靈活運用“打、燒 、隔、圍、堵”等戰法,同時與森林消防隊伍、氣象等多部門聯動配合,通過衛星遙感、航空消防特勤機降、人工增雨、瞭望塔觀測等立體化方式對火場實施滅火撲救。經過四天三夜的連續奮戰,秀山火場成功實現合圍。
為了那片綠水青山,在困難與危險面前,林業人不曾退縮。
防火瞭望塔上的堅守
走在林區的公路上,常可以看到山頂的座座鐵塔,這就是防火瞭望塔。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這樣的瞭望塔共有239座,它們彼此配合,像“天眼”一般守護著這片林海。
徐雪峰是阿裏河林業局奎源381瞭望塔的瞭望員,當年他曾作為林業局的駕駛員為各個瞭望塔運送給養。“381塔是阿裏河林業局12座瞭望塔中離城區最近的一個。”徐雪峰説,就是這座最近的瞭望塔,與阿裏河鎮的車程至少也要一個小時。一座塔,兩間屋,組成了這座建在深山之中的防火瞭望監測站。
馮松濤是徐雪峰的搭檔,做瞭望員已有8個年頭。“林區天亮得早,我們早上不到5點就會起床,6點就會上塔瞭望。”馮松濤説,我們相互配合,一個人在塔瞭望,另一個人就在塔下做好後勤工作。“我們一個班組的瞭望週期是半個月,第二周最難熬,因為兩個人的話在第一週就基本説完了。”徐雪峰笑著説。
“背一桶水就有30斤,看著只有幾百米的山路,一般都要爬1個小時。”阿裏河林業局防火辦副主任閆林峰説,大多數瞭望塔受自然條件限制並不能修築塔路,給養都需要靠人力背上山。
艱苦和寂寞考驗並磨煉著瞭望員的意志。“我們認真觀測瞭望,就能更好地保護國家的森林資源,也能讓我們的撲火兄弟少走彎路、少受些傷。”徐雪峰説,守住這片森林,就是實現自己價值的最好體現。
用腳步守護綠色
林區裏有這樣一群人,身穿迷彩服,臂挂紅袖標,一條巡護路上來來回回走一整天,他們就是森林管護員。每天週而复始的工作,單調的背後換來了“春防期”人為森林火災的“零發生”。
今年40歲的陳慶武是根河林業局好裏堡林場的一名森林管護員,從業17年磨壞了不知道多少雙鞋。“每天都在走路,要麼在林子裏走,要麼在公路邊走,平均兩個月就會穿壞一雙鞋。”陳慶武説。
作為森林管護員,陳慶武和同事們每天都要在林區巡護。他們不僅要監測火情、管護林木、保護野生動物,突發火情時撲火一線同樣有他們的身影。
“森林管護員既是防火宣傳員,同樣也是護林檢查員、撲火隊員、生態保潔員。”烏爾旗漢林業局森林消防隊隊長朱剛説,儘管現在配備了無人機等新技術裝備,但“腳步”依舊是守護這片綠色的最常有方式。
守護大興安嶺的青山翠柏,也讓野生動物得到很好的保護。
“林區裏熊、狍子、野豬、雪兔等動物越來越多了。”陳慶武高興地説,“十幾年前想見一次野生動物不容易,現在不僅能在林子裏看到,就連公路兩側也經常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原標題:“打早打小”守護林海 用心瞭望用腳巡防——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人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