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奈曼旗農場村:如意“蒜”盤打得響

發佈時間:2019-07-05 20:26:38丨來源:通遼日報丨作者:許媛媛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幾年,農場村邊試邊調,作物種類越來越多,收成也越來越好。但大家的腳步沒有停下來。

如火七月,熱浪在空氣中蒸騰。

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義隆永鎮農場村一處大田裏,白色的小貨車走走停停、來來回回地在田壟間穿行。村民李江把盆子裏剪好的獨頭蒜一股腦兒都倒進編織袋,打包封好,拎著朝貨車走去。

“李江,120斤!”車上來收蒜的工作人員吆喝著。李江一咧嘴,露出一排白牙,轉身又回田裏打包去了。

這些獨頭蒜,是按每斤5.5元價格收購的。120斤,就是660元。像李江家這樣種植獨頭蒜的,今年畝産都在1400——1500斤,每畝收入可達8000多元。

農場村今年試種的近500畝獨頭蒜喜獲豐收,畝産達1400至1500斤,每畝收入達7000至8000元

“我們村今年就試種了500來畝地,沒敢多種,得先看看收成和售賣情況,要是種完沒人收不壞菜了嘛!”村主任張海民盤算著,“如今看來,這訂單簽的還算靠譜,毛收入得有400多萬元。”

“這些年鎮裏一直讓我們調結構,我們也琢磨著,不能再這麼一直種大苞米了,沒特色又賣不上價!”張海民説。

農場村地處偏僻,全村一共96戶人家,耕地卻較為充足,有6200畝。村“兩委”班子決定先把地的“文章”做起來,種點新東西看看。

種慣了大苞米的村民不願嘗試,怕種不好反而賠錢。

“肯定不能讓老百姓擔風險。”於是,村“兩委”班子、黨員、村民代表自發地充當起“小白鼠”,從最初的甜菜,到馬鈴薯、大豆、葵花,每當有新東西要試種時,便每人認領幾畝回家研究,掙錢了,就帶著大傢夥一起種,“虧了也是我們虧點兒,虧不著老百姓。”張海民憨憨一笑。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幾年,農場村邊試邊調,作物種類越來越多,收成也越來越好。但大家的腳步沒有停下來。隨著大豆、葵花等作物整體種植面積擴大,效益增長不再明顯。村委會一合計,還是得探索適合當地的新作物。

去年4月,張海民通過鎮上舉辦的技術能人交流活動接觸到獨頭蒜項目。他敏銳地察覺到這是一個新機會,“獨頭蒜種的人不多,市場行情穩定,在我國南方,緬甸、越南銷售得都非常好。”他當即帶著幾個種植大戶到遼寧黑山一帶的種植基地考察,從種植到起收,足足“盯”了一年,看收成確實好,訂單回收也有力度,便下決心帶領大家試種。

這一試,效益果然喜人!“明年我們還要擴大種植面積,把獨頭蒜變成拳頭産品。”張海民説,“一方面,鼓勵種植大戶擴大規模,另一方面,讓地少的農戶搞庭院或小面積種植,這樣每畝純收入可達到5000元。”

大田裏,幾十名來幫工剪蒜的農戶正忙得熱火朝天。貧困戶張素艷告訴記者,自己光在這裡幫工每天就能掙140元錢,“我們這些農戶從3月份栽大蒜開始,到鏟草、澆地、起收都跟著,每人掙了得有1萬來塊錢。”

獨頭蒜有早種早收的特點。6月下旬到7月初,獨頭蒜起收完畢,就可以為下一茬莊稼做準備,做到一年兩茬。“接下來我們種甜玉米,已經談好了,也是訂單回收,預計每畝純收入可達1000元。”張海民説。

穿行在農場村的田間小道,放眼望去,各類作物規劃得十分齊整,遠處馬鈴薯開出的小花如白色的細浪在碧海中起伏。2019年,農場村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70%,而傳統作物玉米的種植面積則被壓減至30%以下。據張海民介紹,今年,農場村預計每人平均純收入可達11200元。(原標題:農場村:如意“蒜”盤打得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