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書記”的扶貧情懷

發佈時間:2019-07-03 09:16:09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胡日查 高敏娜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在興安盟科右前旗科爾沁鎮遠新村,有一位來自北京林業大學的博士任駐村第一書記,這裡的村民們喜歡稱呼他為“博士書記。”

在興安盟科右前旗科爾沁鎮遠新村,有一位來自北京林業大學的博士任駐村第一書記,這裡的村民們喜歡稱呼他為“博士書記。”

這位駐村第一書記叫張驊。説起當初來這裡的動機,他説:“當時我也動搖過,尤其想到33歲的我一旦全身心投入扶貧工作時很可能影響婚期。可是想到我作為一名共産黨員,作為黨和國家培養了這麼多年的博士,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一種責任。如果真能讓遠新村的貧困群眾早日脫貧,那麼自身的價值也就體現了,我這輩子也就有意義了。”

駐村之後,首先讓他感到措手不及的是村裏的黨員大會很難正常進行,黨員們找各種理由不來參加會議,書記和第一書記分工也不是很清,産業發展基本為零,厚葬薄養、大操大辦現象屢禁不止等等。

“我把黨建工作作為工作的突破口,從規範組織生活入手,跟村裏28名黨員逐一談話,聽取他們的建議和意見,努力讓每個黨員融入村子的發展,讓每個黨員在黨支部找到歸屬感。”張驊説,如果不提升黨員凝聚力、戰鬥力,那就會出大問題。

張驊還把重點放在讓群眾牢牢團結在黨支部的周圍。他看到村裏的阿姨們喜歡跳廣場舞,他就跟村兩委一起,硬化廣場路面,購買移動音箱,下載最新的音樂;對於喜歡種田的村民,黨支部牽頭組建合作社,找種子、找銷路,讓大家勞有所得……

他還在村裏創新性地開展了“成才表率榜”,把近10年遠新村培養出的大學生和他們的父母張榜公佈,讓每個遠新村村民感受到培養出大學生是一件很榮耀的事。今年,遠新村就有兩個孩子考上一本,一個孩子考上二本。

“自從‘博士書記’來後,我們村的鄉風文明也大有變化,尤其是他在遠新村推行‘最美遠新人’評選後,我們村涌現出照顧腦梗公公10年如一日的劉冬雪、帶領群眾致富的陳永和、對腦癱孫女不離不棄14年的李鳳芹等一批身邊榜樣。”遠新村支部書記胡文友告訴我們,張驊書記還在村裏開展了“我承諾、我踐行”遠新村村民文明守約承諾書活動,讓每個村民都參與其中,把家風家訓開展好的家庭上墻公佈。

張驊來到遠新村時,正趕上2018年元旦。為了儘快找到困難群眾的致貧原因,白天,他頂著零下28度的嚴寒走村入戶,晚上連夜做好記錄,整理貧困群眾的戶檔案,7天時間走訪49戶貧困戶,12天時間一個人把全村的戶檔案全部捋順。

 回憶起那段日子,張驊笑著説:“連續加班4天后的清晨,我才想起了元旦已經悄然度過,雖然沒有家人的陪伴,沒有熱鬧的電影院和美味的飯菜,身邊也沒有那個她,但是我感覺這是我人生33年來最有意義的一個元旦。”

“張書記,求您個事兒,我日子雖然苦但是我一直在打工,孩子也慢慢懂事了,身體比以前好了很多,您可千萬別讓我們家在全村中最後一個脫貧呀,這樣太磕磣了,孩子長大了都會抬不起頭的。”有一次,村裏的一位單親母親專門找到他,這樣對他説。 張驊説,這是他到這個村後感觸最深的一次,他決心通過發展産業讓這位努力奔富路的單親母親光光榮榮地脫貧。

他認真研究遠新村種植和養殖結構,諮詢北京林業大學、中國農科院,浙江玉米研究所的專家,調動黨員和村民集思廣益,最終形成了發展“顏色農業”的思路。

“我們選擇了以黑色系農産品為切入點,種植黑糯玉米、黑小米、黑豆、黑蕓豆等五穀雜糧,把目標定位在一線城市中高端消費人群。”張驊説,一開始,他擔心村民對於新生事物不容易接受,沒想到村裏81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邱鳳琴老人主動找到了他,要種他引進的黑玉米,當時他考慮一個地區引進新的品種有種植風險,婉言謝絕了邱鳳琴老人的好意。

“當時我看到從北京來的‘博士書記’每天忙著給我們找致富的路子,我就想好好支援他的工作。”邱鳳琴老人説,啥事都得有人嘗試,一看他就是幹事的人,我願意跟著他幹,結果真的成功了。

黑糯玉米當年種植當年成功,並成為2018年興安盟那達慕大會唯一指定用玉米,還賣到了北京三個社區,被興安職業教育學院、中關村發展集團、北京林業大學定點採購。同時,他們還在淘寶網站開了淘寶店。

“遠新村已經脫貧40戶82人,還有9戶14人沒有脫貧。遠新村的産業發展基礎仍然薄弱,作為第一書記,我擔負著帶領遠新村老百姓脫貧致富的責任!”採訪結束時,張驊堅定地表示,他將不辱使命,用一個共産黨人的擔當和實幹去圓遠新村每一個群眾的脫貧致富夢。

(作者:胡日查 高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