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追夢人丨公安民警到攝影家,納仁鏡頭下的阿拉善感動無數人

發佈時間:2019-07-02 18:51:26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阿藝思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公安民警到攝影家,納仁鏡頭下的阿拉善感動眾人。

【視頻】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巴丹吉林杯》納仁攝影作品展現場

你是怎樣開始愛上攝影的?攝影家納仁告訴記者,一切源頭只因年少時熟讀的兩本雜誌。當納仁還在念小學時經常到生産隊辦公室看隊裏訂閱的《人民畫報》和《民族畫報》,也是從那時起萌生了拿起相機記錄家鄉風土人情的想法。

《沖浪》

1975年,納仁被錄取為公安民警,分配到遙遠而偏僻的大漠邊防一線工作。當時月工資38元人民幣,為了實現夢想,他省吃儉用買了一部老舊國産海鷗牌120型相機,開始了學習實踐攝影藝術。直至1980年,他拿起相機開始拍攝,5年後納仁報名參加了中國攝影函授學院,開始系統地學習攝影理論知識和技法。

《渡》

為了更好地通過鏡頭展現阿拉善的風土人情、自然景觀以及民俗文化,納仁多年驅車前往拍攝目的地,不畏艱辛、不畏困苦,只為拍攝最真實的沿途景致。納仁告訴記者,拍攝途中曾發生很多難忘故事,其中兩件事令他畢生難忘。

《大漠深處》

那是1989年9月24日,納仁一行人趕赴巴丹吉林沙漠進行攝影采風,途中乘坐的吉普不慎翻車,納仁也因此受輕傷,但為了完成此次采風、一行人繼續前往進入大漠腹地進行拍攝,最終拍出多幅精美攝影作品。還有一次發生在2008年春節期間,納仁獨自駕車又一次前往巴丹吉林沙漠,此次途中遭遇特大沙塵暴、天昏地暗、場面異常恐怖,能見度不足50米。回想那段過往,納仁仍然心有餘悸,可他並不後悔。

《隔代情》


納仁的拍攝地點主要分佈在阿拉善境內,千年胡楊林、巴丹吉林大漠、賀蘭山脈等都是他鏡頭中不可或缺的風景。納仁説:“年少時曾夢想成為一名攝影師,多年的努力成就了今日的自己。我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如今終於可以通過攝影技藝和手法,直觀地向全國乃至世界介紹和宣傳家鄉——蒼天般的阿拉善。”

《歸途》

阿拉善,蒙古語意為五色斑斕之地,國土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25萬,是內蒙古自治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少的盟市。阿拉善盟地域廣袤、資源富集、環境宜居,堅持從經濟欠發達和生態環境脆弱的基本盟情出發,走生態立盟、綠色發展之路。近幾年,阿拉善注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重視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産發掘,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已成為宜居、宜遊、宜養的好地方,不斷吸引國內外眾多遊客來這裡放空心靈,釋放激情。

《 駝鄉 春暖花開》

不久前,納仁還舉辦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巴丹吉林杯》納仁攝影作品展。本次攝影展展出的100余幅作品,內容涵蓋風光、紀實、民俗風情、藝術創造等多個領域,展現了攝影家納仁獨特的視角和拍攝技藝,展示了藝術家心中的大愛和對家鄉的讚美,對祖國的祝福。

走進“蒼天般的阿拉善”:

《 演出之前》

《飛越大漠》

《趕集》

《胡楊營地》

《靜》

《探路》


【個人簡介】

納仁,土生土長的阿拉善額濟納旗人。1980年,他拿起錄影機開始了攝影生涯,5年後納仁報名參加了中國攝影函授學院,較系統地學習了攝影理論知識和技法。從此納仁不斷在國內、盟(市)以上報刊發表個人作品共計500余幅,編輯出版個人作品集四部,參加各類攝影展並獲得各類獎項4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