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飛雲:內蒙古大草原滋養了我的靈魂畫風和性情

發佈時間:2019-06-28 08:50:06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趙娜 李卓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故鄉是我創作的底色,這片沃土滋養的是我的靈魂、畫風和性情。”楊飛雲認為,從內蒙古走出的畫家身上都有著草原的烙印。

“寫生是繪畫的一種恩賜,它使我們變得虔誠、純真和更加熱愛生命。”

 近日,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美術館,“寫生見性——楊飛雲油畫藝術研究展”正在展出。記者一走進展廳大門,便在主題“寫生見性”4個字下面看到了這樣一行小字。

 短短的一句話,凝結著著名畫家、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院長楊飛雲多年來堅持追求寫實繪畫表現力的學術態度,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內心的創作感悟。 

在這位從內蒙古走出來的畫家的內心深處,故鄉是“一個無法割捨的搖籃”。楊飛雲與記者暢談了他豐富的人生經歷,獨到的藝術創作理念。色彩繽紛的油畫世界背後,蘊含著的是創作者精彩而深厚的內心世界。 

“故鄉是創作的底色” 

1954年,楊飛雲出生於內蒙古包頭市郊區。故鄉的藍天、流雲、陽光等美景都給他留下了美好的記憶,故鄉的人,故鄉的景都裝在他的心裏,鐫刻在歲月的記憶裏。很多北疆的亮麗景色都成了他筆下的“常客”。

《胡楊讚》

2018年秋天,楊飛雲到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參與了“中國美術家草原四季采風寫生活動”,創作了《胡楊讚》《額濟納女子》《蒙古族女子》3幅畫作。這3幅作品正在中國美術館的“草原四季 亮麗北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展出。 

“我很少將3幅作品放在一起作為一個主題。這次將人物和風景放在一起就是想詮釋今天這個時代。”楊飛雲饒有興致地向記者講述起作品的創作歷程,“額濟納的胡楊太有名了,在畫《胡楊讚》之時,我特別興奮。陽光下雄渾的大漠風光和藍天輝映相間,蒼老的胡楊樹榦彰顯出頑強的生命力。《額濟納女子》《蒙古族女子》是兩位不同性格的蒙古族女孩,她們穿著蒙古族的服裝,色彩亮麗,顯得莊重大氣。他們的神情中散發出牧民陽光、率真、淳樸的氣質,細節中流露出他們的幸福感。”

 楊飛雲認為,這次創作與此前創作最大的不同之處體現在使用色彩方面,比平常更加強烈。在他看來,如果色彩用的不強就好像無法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感受。

楊飛雲從小在農村長大,17歲時才進了包頭市區生活。因此,他對農村有著別樣的情懷,不少作品中都帶著泥土的芬芳。在他大量的農村題材作品中顯示更多的是一個畫家的現實情懷,他所描繪的是樸素的、正在變化中的鄉村現實人物和場景。

《光》

“故鄉是我創作的底色,這片沃土滋養的是我的靈魂、畫風和性情。”楊飛雲認為,從內蒙古走出的畫家身上都有著草原的烙印。這讓大家對色彩、對陽光有著更好的領悟。內蒙古是遊牧文化、農耕文化和大工業文化的結合之地,也是多種文明的交匯之地,這就使得我們在從事創作時有更廣闊的視角。”

 “喜歡才是最重要的” 

楊飛雲的父親是一名美術教師,從小耳濡目染,讓楊飛雲與藝術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他從四五歲時就開始畫畫,那個年代玩具特別少,楊飛雲在畫畫中找尋到了心中最大的樂趣。

 1971年,他來到呼和浩特鐵路局包頭客車車輛段,做了一名鉗工。雖然待遇很不錯,但每天干的都是機械式的工作,離藝術實在太遠了。那時,繪畫便成了他生活中的全部精神寄託。 

“我特別珍惜在工作之餘擠出的繪畫時間,每天都會在候車室畫得很晚。候車室是畫人像的最佳地點,這裡每天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們是我筆下最好的模特。”楊飛雲回憶起這段故事顯得頗為得意,“幹什麼事兒,喜歡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喜歡就不覺得苦和累。我雖然已經65歲了,但是作畫興致卻絲毫不減,反而越來越強烈。”

《大唐遺韻》

幾年後,楊飛雲被調到了呼和浩特鐵路局文化宮,當上了宣傳幹事。這時的他終於如願以償地拿起了畫筆,每天認真地從事創作。

 1978年,楊飛雲順利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年輕時候畫畫就是愛好、興趣。上學以後經過科學、系統性地訓練,從業餘逐漸走向專業。專業性訓練很重要,這是提高創作水準的必然途徑。”楊飛雲感嘆道。

之後,楊飛雲進入中央美院從事教學工作。在他看來教和學是一體的,更重要的是學。因此,在他20多年的教學時光中,他經常和學生們一起下鄉寫生。“我一輩子最喜歡的兩件事情,一件是看文化聖地,一件就是下鄉寫生。” 

“我家先生楊飛雲真的太愛畫畫了,在認識他的逾40年的時間裏,我很難數出他有幾天沒畫畫。畫畫在我們家是第一要事,其他一切都要讓位。”楊飛雲的妻子佟芃芃這樣評價他。 

“畫油畫要融合中國元素” 

“如何進行繪畫創作?只有用眼睛觀察美,心靈感受美,才能畫出來。美不是一種概念公式或他人指定出來的一種模式,美是能穿透心靈的一種東西,它能喚起你內在的一種美好感受。”展廳裏,楊飛雲正為圍著他的一群學生,耐心細緻地講解著繪畫創作的要領。

楊飛雲與前來參觀畫展的學生進行交流

在楊飛雲的作品中,十分注重畫面形式美感的構成,也更注重人物內心世界的傳遞和表達。他在致力於油畫語言表達的同時,也有著對傳統繪畫的關注和研究。在西方古典寫實繪畫與中國古代寫真繪畫的比較中,他似乎是在尋覓著東西方藝術之間的某種契合點。

參觀者與《愛山圖》合影

在“寫生見性——楊飛雲油畫藝術研究展”的佈局上,楊飛雲將這樣的追求體現得淋漓盡致。展廳中軸線上依次佈局了《萬世師表—孔子》《愛山圖》《美育之門》等作品,充分展現了他對中華文明綿延脈絡與中國油畫發展的思考。

《萬世師表—孔子》

他認為,油畫雖然是一種舶來藝術,但經過幾代藝術家的努力,如今已經在中國生根發芽,並形成了獨特的審美韻味。油畫的民族化,不僅僅體現在形式上,而且中國人畫油畫一定要在內涵上、精神上、審美上,承載當代中國精神、中國情懷和中國人的審美。 

“我在畫油畫時,一直在探索人物畫的東方特點。所以每幅作品有意識的在環境、背景、道具上體現中國元素,為的是提升審美氣質的內涵,更純粹地體現東方審美的含蓄美感。”楊飛雲説。 

油畫在中國已有百年積累。歷經五代優秀藝術家的努力,形成了世界上非油畫國家無法比擬的水準與體量,但油畫在中國依然很年輕。繪畫不僅是寫生,而是“寫生見性”,楊飛雲正以其優秀的品質與嚴謹的學術追求,在這片深愛的熱土上穩健前行,扶犁深耕,努力同其他油畫家們一同將中國油畫藝術不斷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