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宗鎮中心小學坐落在川藏線著名的318國道邊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坡上。這個海拔3000米的小鎮,離波密縣城40公里,常住人口僅2000余人。種青稞、種小麥、挖蟲草,是在這裡生活的藏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今年剛剛三十而立的楊彩霞,是松宗小學的19名教師之一,也是這所179名學生的學校的副校長。
楊彩霞説,西藏對她這個來自山西的漢族女孩有特殊的吸引力。從小有教師夢的她,2012年從拉薩師專畢業後,不顧父母反對,執意留在西藏,來到了松宗小學。
松宗鎮中心小學坐落在川藏線著名的318國道邊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坡上。從學校向各個方向望去,都能看到山頂常年積雪的雪山。雪山腳下,迫龍藏布江緩緩流過,滋養著山腳下青綠的牧場
那時的楊彩霞,對這份工作喜憂參半。“喜的是林芝波密風景如畫,被稱為西藏‘小江南’;憂的是從林芝市到波密縣有幾百公里路程,還要走被稱為‘鬼門關’的通麥天險路段。”
楊彩霞説,在這段路上,她曾眼睜睜地看著前面的一輛客車連車帶人翻到懸崖下的滾滾江水中。“我連著好幾天做噩夢。”
楊彩霞是松宗小學的19名教師之一,也是這所學校的副校長。從小有教師夢的她,2012年從拉薩師專畢業後,不顧父母反對,執意留在西藏,來到了松宗小學
剛到松宗小學時,楊彩霞看到的是沒電沒水的由兵營改造的破舊校舍,和面前一群好奇地打量自己的臟兮兮的孩子。
楊彩霞被孩子們的純真眼神打動了。“我也是農村出身的苦孩子。這些孩子的眼神充滿純真和對知識的渴望,讓我感覺他們需要我,需要我帶他們探尋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四年級的扎西澤宗、次松卓瑪、亞瑪措姆(畫面從左至右)在教室前早讀。亞瑪措姆的語文課本封面上,貼著自己喜歡的偶像照片。松宗小學有179名學生,都是松宗鎮周邊村裏的藏族孩子
宋東巴熱神山、盔甲山……從學校向各個方向望去,都能看到山頂常年積雪的雪山。雪山腳下,迫龍藏布江緩緩流過,滋養著山腳下青綠的牧場。楊彩霞説,這美麗的大自然,讓高原孩子們靈氣十足。
不過,美好的憧憬常被現實的殘酷打碎。沒水沒電,語言不通,學校基礎設施差,孩子們個人衛生差,學習成績差,隔三差五逃學……
“我經常滿山遍野跑著去追逃學的孩子。遇上要輟學的學生,我還要死皮賴臉去家裏和家長要學生,使出渾身解數勸家長讓學生回去上課。”
頭一年時間,楊彩霞跑遍了周圍的各個村,去遍了學生家裏。“就這樣,老百姓都認識了我這個漢族老師。有村民見了我會給我豎大拇指,也有村民會説那個漢族女人兇得很,跟母老虎一樣……”
楊彩霞説,留在西藏當老師,這個選擇最初也許是一種簡單而任性的理想。而現實生活的打磨,讓這個選擇增添了沉甸甸的責任。
楊彩霞的丈夫余波也是松宗小學的教師。余波是援藏二代,初高中都是在內地西藏班學習。2007年從河北師大附屬民族學院畢業後,他到昌都當老師,2011年來到了松宗小學。余波有先天性心臟病,每次從外地回西藏,都得適應幾天
來松宗小學後,楊彩霞與同為老師的余波結為夫妻,並於2015年有了孩子。孩子4個月大時,被查出先天性心臟病,不適宜在高原生活,只能回老家山西,由外公外婆帶著。
帶孩子回山西老家沒多久,楊彩霞得知二哥不幸在西藏殉職。她只能丟下8個月還沒斷奶的孩子,趕回西藏處理後事。“經歷太多親人的生死病痛,我當時頭髮都白了,嚴重抑鬱。”
經過內心無比掙扎的煎熬,楊彩霞選擇回到松宗小學任教。如今,楊彩霞夫婦只有在寒假的兩個月時間才能回去和孩子團聚。
六年過去,楊彩霞見證了學校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程的到來,給學校新建了新學生宿舍、新辦公樓、新食堂、裝了多媒體教室,愛心人士也捐贈了很多圖書和文具。”
1994年出生的歐珠措姆是林芝米林人。她學習成績優秀,從內地西藏班考取了首都師範大學,學化學專業。畢業後,歐珠措姆來到松宗小學,教數學和英語
不過,老師的來與去,還是像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楊彩霞説:“就像這雪山上的雲,飄來飄去。”學校最缺的,是專業的音樂、美術和體育老師。
此外,村民和學生的困難還是有很多。“村民為了生活,老是把年幼的孩子從學校叫走,挖蟲草養家,一去便是一個多月,怎麼苦勸都沒用。”
楊彩霞想出了“送教到家”的點子。她利用休息時間,把老師們組織在一起,到那些因為農活耽誤課程的學生家裏去,一對一地進行輔導。
“送教到家”在學習上幫助了無法正常上學的孩子,老師也常常在生活物資上給予更多幫助。“次數多了,村民記住了我這個漢族女孩,甚至用藏語叫我‘活菩薩’。”
在給學生洗衣服的歐珠措姆。楊彩霞説,歐珠措姆在年輕老師裏十分上進,愛讀書,肯求教,剛獲得了西藏自治區平板教案大賽的二等獎。“她肯定會有更好的發展。”歐珠措姆沒有放下自己的化學學業,她希望自己能有機會到高中教書
2017年,楊彩霞榮獲馬雲鄉村教師獎。除了物質榮譽,楊彩霞覺得自己的眼界因此打開了。“這個平臺讓我結識了全國各地的優秀鄉村教師,更讓我因此為學校引入了更多教育資源。”
楊彩霞把中小學公益項目——互+計劃的優質鄉村網路公益課引入到學校,讓孩子們在缺乏專業老師的情況下,享受和城裏孩子同等的優質教育。楊彩霞自己也成為網課老師,時常到周邊小學分享自己的教學課件。
楊彩霞到朗秋村的村民忍拉家家訪。忍拉有四個女兒,大女兒卓瓊上初中了。二女兒索朗曲珍(畫面黃衣女孩)在松宗小學上二年級,雙胞胎小女兒索朗拉措和索朗卓瑪(畫面兩位紅衣女孩)在松宗小學上一年級
學校缺乏美術老師。楊彩霞自己學習簡單繪畫,給學校成立了美術室。“我帶著孩子們做樹葉畫,畫藏族臉譜,現在我們的美術室也有上百件石頭作品和無數繪畫作品。”
藍信封、護家、傳遞童年、擔當者、幕天公益、歌路營……楊彩霞説,這些教育資源的持續引進,把孩子們帶進了“雲教室”,解決了自己的很多困惑,讓自己感覺不是在孤獨地走。
忍拉家是波密縣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她的丈夫洛桑曲登去山裏挖蟲草了,自己在家操持7畝青稞田和5畝小麥田,還養著8頭牛。楊彩霞説,幾個女孩的成績很好,家長也支援孩子學習
愛看書,愛寫作,愛作畫,愛養花……楊彩霞説自己依然是個文藝女青年。在一個線上創作社區上,楊彩霞寫下了24.3萬字的教育經歷和讀書心得。
“保持對教學的熱情,保持對新知的渴望,保持對世界的好奇。”楊彩霞説,希望自己一直是這樣的人,希望學校的老師出現更多這樣的人,希望學校的孩子們都成為這樣的人。“我相信,我這樣堅持,總有幾個孩子會因為我改變命運。”
楊彩霞在電教室做助理教師,指導孩子們跟著互+計劃的鄉村網路公益課學習。楊彩霞自己也成為網課老師,時常到周邊小學分享自己的教學課件。楊彩霞説,這些教育資源的持續引進,把孩子們帶進了“雲教室”,解決了自己的很多困惑,讓自己感覺不是在孤獨地走
電教室的墻上是孩子們的留言條。楊彩霞説,這些教育資源的持續引進,把孩子們帶進了“雲教室”,很受孩子喜歡
中午的學生食堂,孩子們在吃午餐。三菜一湯,保證了這些孩子的營養。午餐後,每個孩子還能領到水果和牛奶
吃完飯的孩子們,自己到水槽邊洗食具
學校缺乏美術老師。楊彩霞自己學習簡單繪畫,給學校成立了美術室
認真畫畫的孩子們。楊彩霞説,“我帶著孩子們做樹葉畫,畫藏族臉譜,現在我們的美術室也有上百件石頭作品和無數繪畫作品。”
課間休息時間,學生們打掃校園裏的落葉
課間休息時間,楊彩霞和學生們打羽毛球
下午放學後,楊彩霞和丈夫余波在學校宿舍裏煮米飯
楊彩霞的宿舍墻上貼了許多笑臉紙條,寫著鼓勵自己和家人的話
楊彩霞在宿舍裏和遠在山西朔州老家的孩子小皓視頻聊天。孩子4個月大時,被查出先天性心臟病,不適宜在高原生活,只能回老家山西,由外公外婆帶著。楊彩霞夫婦只有在寒假的兩個月時間才能回去和孩子團聚
松宗小學的校訓裏有一句“重教勤學”。楊彩霞説,老師要重視教學,自己的學習主動性也很重要
松宗小學的六年級畢業生都穿上了藏袍,準備去縣裏參加畢業考試。楊彩霞説:“我相信,我這樣堅持,總有幾個孩子會因為我改變命運。”
(文/攝:松凡 東方IC,中國故事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