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防沙經驗為非洲築“綠色長城”

發佈時間:2019-06-18 19:56:42丨來源:中國科學報丨作者:王卉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非洲“綠色長城”計劃是2005年由非洲薩赫勒—撒哈拉國家共同體成員國發起建設的一條穿越11個國家的防護林帶,是應對薩赫勒地區嚴峻生態危機、阻止撒哈拉沙漠持續擴張的計劃。而這條“長城”的構築,正在探索學習中國的經驗。

  毛里塔尼亞地處非洲,國土面積的2/3被沙漠覆蓋,有“沙漠共和國”之稱。這裡,每年土地退化造成的損失約1.92億美元,且氣候變化影響將進一步加重該損失。

  而一片鄉土樹種構建的綠色防護帶或許能為這裡留住一抹綠色。

  這片防護帶是由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通過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實施、在全球環境基金資助的“增強脆弱發展中國家氣候變化適應力的能力、知識和技術支援”項目援助下建成的。

  該項目開創了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的新窗口。近日,該項目完成結題,同時又有一些新的南南合作項目啟動。

  荒漠化防治技術走出國門

  非洲“綠色長城”計劃是2005年由非洲薩赫勒—撒哈拉國家共同體成員國發起建設的一條穿越11個國家的防護林帶,是應對薩赫勒地區嚴峻生態危機、阻止撒哈拉沙漠持續擴張的計劃。

  而這條“長城”的構築,正在探索學習中國的經驗。

  全長400多公里的塔裏木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沙漠研究團隊提供技術支援,于2006年建設完成。

  “建成以來,這裡的地下水位一直保持動態平衡,並不像人們擔心的在沙漠搞防護林會成為‘抽水機’。因為我們主要採用了本土耐旱植物如梭梭、沙拐棗、檉柳等,用水量微乎其微。”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該團隊研究員徐新文表示。

  近幾年,結合相關項目實施,該團隊的防沙治沙技術成果已輻射推廣到中亞和非洲,實現了荒漠化防治技術走出國門。

  “綠色長城組織”第三屆部長級會議認為“中國的經驗和技術是適用整個非洲的”,將與中國的科技合作列為“非洲綠色長城計劃”的優先工作。

  服務發展中國家

  作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的張林秀,如今的身份是聯合國環境署國際生態系統管理夥伴計劃(UNEP-IEMP)主任。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張林秀介紹,UNEP-IEMP是聯合國環境署第一個設在發展中國家並服務於發展中國家的全球合作中心,“我們與其他合作中心的不同在於,我們是多學科且利用綜合措施解決問題的全球生態中心”。

  通過聯合國環境署及其區域辦和國家辦等平臺,該機構也是幫助中國科學家和其他國家科學家進行聯繫的合作平臺,可以借此連接全球的科學資源。

  例如,在UNEP-IEMP發起的,由全球環境基金資助的前述項目中,中科院8個相關研究所為其提供了技術支撐。通過該項目的合作,中科院研究團隊也獲得更多與聯合國環境署合作的南南合作項目,而且擴大了科技外交影響力。

  合作雙贏

  此外,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在毛里塔尼亞首都設立了中科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西非區域辦公室,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等單位也在尼泊爾建了海外中心,為未來長期合作提供了基礎。

  在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研究員王紹強看來,開展國際合作的目的是優勢互補、雙贏。“現在隨著我國科研水準和技術能力的提高,我們也扮演著走出去的角色,通過科學活動、國際合作加強國際交流,推動相互理解和認識。”他説。

  UNEP-IEMP項目部主管王國勤表示,中國長期以來開展了大量的雙邊援外項目,而通過多邊機制推進南南合作將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