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奈蒙古馬

發佈時間:2019-06-14 21:10:57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 李冠男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蒙古族人們心中,蒙古馬是圖騰,是草原文化精靈。

蒙古族世世代代都在草原上騎馬放牧,以日月星辰為坐標,把古老的歲月釀成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在蒙古族人們心中,蒙古馬是圖騰,是草原人記憶深處的文明使者,是草原文化中的精靈。

在草原上,阿巴嘎黑馬、烏珠穆沁白馬、烏審走馬、百岔鐵蹄馬,並稱為內蒙古四大名馬。

阿巴嘎黑馬:“哈日阿都”文化品牌

成群的阿巴嘎黑馬從山上揚長奔下,猶如一條黑色的綢緞在秋季的草原上舞動,甚是壯觀。作為優良畜禽遺傳資源,産于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黑馬具有耐粗飼、易牧、抗嚴寒、抓膘快、抗病力強、戀膘性和合群性好等特點,素以體大、烏黑、悍威、産奶量高、抗逆性強而著稱。

在阿巴嘎旗境內發現岩畫230余幅,其中與馬有關的岩畫有60多幅。長期以來,阿巴嘎黑馬在這裡繁衍生息,在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影響下,逐步形成了現在的地方良種。1958年4月,阿巴嘎旗原寶格都烏拉蘇木賽汗圖門嘎查(現在的別力古臺鎮)建立了草原民兵連。在1959年的建軍節時,“黑馬連”參加了電影《草原晨曲》的拍攝;1960年10月,八一電影製片廠為“黑馬連”拍攝專題片;電影《阿巴嘎旗黑馬連》和電視劇《今天的黑馬連》在全國範圍內發行,成為全國民兵的先進典型和榜樣。

以頑強的生命力和耐力而著稱的阿巴嘎黑馬,被當地人遍稱“哈日阿都”(蒙古語“黑色神駿”之意)。在阿巴嘎旗3萬多匹馬中,近一半是哈日阿都。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阿巴嘎黑馬。2008年,阿巴嘎旗被評為全區“哈日阿都之鄉”,阿巴嘎旗充分利用區域優勢和馬資源優勢,努力打造“哈日阿都”文化品牌。

烏珠穆沁白馬:橫空出世一白練

從新疆天山遷徙而來的烏珠穆沁白馬産于錫林郭勒的東、西烏珠穆沁旗,是成吉思汗時期宮廷專屬的禦馬。傳説成吉思汗的81匹白色戰馬就是來自於烏珠穆沁,經數百年馴化,此品種馬具備了體形優美、聰明睿智、耐力十足的特性,品相和毛色均堪稱稀世絕品,西烏珠穆沁旗也因此得名“中國白馬之鄉”。

烏珠穆沁白馬是蒙古馬中的優良品係,曾面臨數量大幅減少。2011年,牧民色達來和嘎查的其他8戶牧民共同成立了烏珠穆沁白馬專業合作社,繁育白馬350匹。烏珠穆沁白馬矯健的神姿又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中。

烏珠穆沁白馬有走馬和奔馬兩種。走馬多數會走對側快步,因此疾行時步伐矯健平穩,人們騎乘不會有強烈的顛簸感。因走速快,姿行美,所以走馬被列為草原“那達慕”盛會的表演項目之一。奔馬,則要求馬匹四肢有力,耐久力強。上個世紀聞名華北地區的草原民兵“白馬連”就出自烏珠穆沁草原,曾28次為黨政軍領導和外賓進行表演,是一個有著光榮傳統的民兵連隊,在草原建設、軍事訓練、保衛邊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功勳卓著。

烏審走馬:不可搖落的千年鄉愁

烏審走馬産于毛烏素沙地鄂爾多斯市的烏審旗。外形清秀,結實緊湊,體小精悍,反應靈敏,適合沙地馱運和騎乘。

與其他馬種相比,因超強的綜合耐力而卓群,能夠在極粗放的飼養和艱苦環境下生存。所謂走馬,即左前蹄、左後蹄同時抬起,同時前邁,同時落蹄。右前蹄、右後蹄亦然。如此交替行進,蹈步勻速。走馬好比競走運動員,再急也只能加快走的步頻,但絕不能跑。一匹上等的烏審走馬,可日行100公里以上。

烏審大地遍佈對馬的傳説和歌頌。在一本民間流傳的烏審旗民歌集裏,僅讚美馬的民歌就有上百首。今天牧民的住地,還飄揚著祿馬風旗,上面印有9匹飛奔的駿馬,在這一圖案的空隙裏寫著:希望之馬奔騰飛躍,願我們的民族繁榮吉祥。

每逢草肥馬壯時,烏審旗的牧民們都要舉辦馬奶節、打馬鬃節、賽馬節。凡是在賽馬中得獎的公馬都被選為種用,以保烏審馬種群子嗣綿延。有些有志之士,不想讓烏審走馬絕種,投入多年積蓄陸續買回一批純種烏審走馬,成立了蒙古馬養殖專業合作社,養了300多匹馬。除了定期舉辦烏雅奇德約會、查拉曼節、瑪拉沁節、珠拉格節等傳統文化節日,合作社還建有配種站、擠奶站等發展馬産業所需的基礎設施,嘗試“保護與經濟”一體化發展模式。

保護、壯大烏審馬群的工作正在草原上興起,“以馬養馬”,更好地保護烏審走馬,在烏審大地已形成普遍共識。

百岔鐵蹄馬:千里疾風萬里霞

鐵蹄馬産于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百岔溝一帶。鐵蹄馬善走山路、步伐敏捷、蹄質堅硬、不用裝蹄可走山地石頭路,故有“百岔鐵蹄馬”之稱。

在內蒙古,鐵蹄馬是唯一不需挂掌即可上路的快馬,無論跑沙跑雪跑山地,均耐力超好,且神速無比。當地有民諺:“千里疾風萬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鐵蹄馬。”

史書上、民間故事中都有大量關於鐵蹄馬的描述。據記載,1950年,鐵蹄馬在當年118華里的那達慕大會上,58分鐘就跑到了終點。《克什克騰旗志》裏記錄了鐵蹄馬參加比賽的情景:“馬身一縱,頸一伸,四蹄甩開飛也似的向前追去。乍看如閃電,再瞧似旋風,後蹄起的山石有碗大,在半空飛舞,看的人都驚呆了。同呼:真是鐵蹄般!

在廣闊的貢格爾草原上,看著蒙古馬的數量急劇下降,又看到蒙古馬文化已經日漸式微,克什克騰旗兩個牧民寶音達來和阿拉騰借高利貸繁育鐵蹄馬,在草原上一時傳為美談。為改善蒙古馬的處境,2009年,他們聯合養馬的牧民成立了一個“馬文化協會”,有240多個牧民報名參加,總共養了3000多匹馬,幾乎遍及整個克什克騰旗。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內蒙古時指出,幹事創業就要像蒙古馬那樣,有一種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精神,這種蒙古馬精神需要在草原上代代傳承下去。

“吃苦耐勞”是蒙古馬精神的源泉,“勇往直前”是蒙古馬精神的途徑。蒙古馬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經受來自於自然界、來自於猛獸、來自於一切敵人的生死拼搏,與自己的體力抗爭、與一切艱難困苦抗爭。它們毫無畏懼地迎著困難而上,保護自身、保護種群的同類,與自己認定的人類夥伴勇敢地決不罷休地一直向前,既求得了生存發展,又成就了蒙古馬的英名。蒙古馬的精神深深地影響著人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