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手錶記錄的時間故事

發佈時間:2019-06-13 10:15:09丨來源:內蒙古晨報丨作者: 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珍藏的手錶都有故事,它記錄著歷史,記錄著情誼。

“上世紀七十年代,結婚最高的配置是上海牌手錶。在當時要憑票購買,可以説‘一表難求’,這塊表也記錄著時間的故事。”6月7日,在呼和浩特玉泉區塞上老街的老字號鐘錶店——“瑞昌號”,第二代傳統修錶匠郭志強説。

記者看到,這家老字號鐘錶店,就如同一個鐘錶博物館。郭志強既是修錶匠,更是一名鐘錶收藏愛好者。在店裏墻上都挂滿了各式挂鐘,不時地發出“鐺、鐺、鐺”的響聲。在櫃檯裏也擺放著各個年代生産的各式各樣的手錶。

珍貴記憶

在這當中,型號為A581的上海牌手錶最為珍貴,因為這是國産首批量産的細馬手錶。

郭志強説,這個型號為A581的上海牌手錶,當年可謂是“千人預約登記”、“搶購一空”,其寓意“1958年第一種機芯”。“當時,A581進入市場後,周總理買了一塊上海牌手錶戴在手上。”郭志強回憶,其實在當年,周總理“代言”過的上海牌手錶,可謂是我們最牛的國貨。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1957年,國産第一塊細馬手錶——A581型機械手錶在上海試製成功,註冊商標為“上海牌”。這款手錶可連續走時36小時以上,日差小于1分鐘,品質可與瑞士名錶相媲美。1958年4月,中國第一家手錶廠——上海手錶廠建成投産。同年7月1日,首批量産的“上海牌”手錶上市銷售。

郭志強説,上世紀七十年代能戴塊表那真是很牛的一件事,很多人結婚都流行買表,但是瑞士的鶯歌表太貴,很多人選擇買相對便宜一些的國産表,比如上海表,東風表。

“120元一隻的上海表,當時可謂是奢侈品。那時候還需憑票供應,有10張特定購貨券和120元才能購買到手錶。”郭志強告訴記者,票到了單位裏,會優先給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如果廠裏有人結婚,會先把票借給他結婚使用。大家就這麼互相借票、攢票才能購買手錶。那時候,結婚談朋友會看你有沒有手錶,聘禮“三大件”就是自行車、縫紉機和手錶。

傳承手藝

從1986年開始,郭志強就跟著父親郭瑞一起修表,他的父親郭瑞也是從15歲學修表,到20多歲開店創建“瑞昌號”,直到80歲去世,一生與鐘錶為伴。

上世紀八十年代,郭志強在呼和浩特市第二機床廠工作,他的月工資是41.5元。“當時,修錶店裏修一塊表的價格是三到五元,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修20塊表,店裏一天的收入就能頂他兩個月的工資。1986年,郭志強索性辭掉工作,到店裏和父親一起修表。在父親郭瑞去世後,他就當起了“瑞昌號”的掌櫃,把父親的修表手藝傳承下來。

郭志強説,當時工廠一個普通工人的月工資大概是20到30塊錢。一塊兒中高檔手錶的價格,就得花掉一個工人全年的收入。

記者了解到,2003年,呼市玉泉區政府加大了對通順街的保護和開發力度,對其進行了保護性環境整治和修繕,通順街也改名為塞上老街,成為現在熱門的旅遊景點。2011年,為了保護原生態的古建築文化,塞上老街裏的建築基本都被貼上了“呼和浩特市不可移動文物”的標誌,郭志強家的老宅也成了其中之一。

作為從小生活在這條巷子裏的老呼和浩特人,郭志強與父親見證了這條老街70年間的變化。如今,他卻仍堅守著這家老店,不過令郭志強遺憾的是,手藝傳到他這兒可能就要劃上一個句號了,他的女兒對修表絲毫不感興趣。

郭志強説他珍藏的這些手錶都有故事,雖然這些表的計時功能早已被其他更奢華的手錶或更先進的計時工具所代替,但它記錄著歷史,記錄著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