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記者走進內蒙古展園,探索內蒙古治沙之道及綠色發展之路。
三千年胡楊講述內蒙古治沙故事
內蒙古是我國沙漠面積第二大的省區,園內微縮版的“阿拉善沙漠”吸引了大批遊客的注意。沙漠中屹立不倒的胡楊,因生而千年不死、死後千年不倒、倒後千年不朽的頑強生命力,被稱為“沙漠英雄樹”。
內蒙古展園中的胡楊
一代又一代的內蒙古人民,正是憑藉著不屈不撓、堅韌頑強的胡楊精神在防沙治沙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百種耐寒耐旱植物恢復草原植被
沙冬青、山韭、馬蓮、長青石竹、芍藥......一連串略感陌生的植物名是否讓你摸不著頭腦?
在內蒙古展園的生態體驗區共種植了近百種植物,它們形態各異、具備著不同的“本領”。
沙冬青是北方地區不可多得的常綠灌木,是用於乾旱半乾旱地區荒漠地帶土壤改良、固沙綠化的優良材料。
山韭是優良的地被植物,也是乾旱半乾旱地區主要的草原恢復植物之一。
馬蓮廣泛用於生態建設工程,對於固土保水、鹽鹼地綠化和造就濕地環境有明顯效應。
內蒙古展園中的長青石竹
長青石竹一年有11個月都是綠的,具有超強抗寒本領。蒙草科研人員將這一野生植物成功馴化,成功應用到北方寒冷地區的生態修復項目中,不僅綠期長,還減少了一半以上的灌溉用水。
柳蘭、芍藥、山丹、金蓮花因具備耐寒耐旱的特性,被稱為“草原四大名花”
上百種耐寒耐旱植物成為荒漠化治理及草原生態修復的主力軍。
大數據種質資源探索綠色發展之路
內蒙古園這幾個中英文大字不一般,它們是用草原鄉土植物種子填充的創意字。
這些種子是在大數據指導下從3000余種鄉土植物種質資源中篩選出來的,它們們共同的特點就是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強,經濟價值高,實用性強。
本次北京世園會上,由蒙草生態設計的內蒙古園、內蒙古蒙草園在展示北國邊疆靚麗風景的同時,也把先進的生態修復治理經驗傳遞給全世界。
內蒙古園作為展示“生態內蒙古”的窗口,共分為生態體驗區、科技體驗區與生活體驗區,其中生態體驗區目前共種植近百種植物,包括15種鄉土喬木,12種沙生植物,5種水生植物,其他大部分為宿根花卉,草原四大名花“芍藥、山丹、金蓮花、柳蘭”也在其中。
內蒙古蒙草園是本次世園會上唯一一個講述“生態系統”的企業展園,展園建造以“生態理念和生態文明”為視角,不強調一區一域,不割裂一草一木,不強加一磚一瓦,充分體現“尊重生態,師法自然”的生態理念。
內蒙古用大數據的方式,分析種質資源和土壤的匹配程度,用鄉土植物修復當地生態。
蒙草生態以採集馴化野生鄉土植物為基礎,建成國內具有特色的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庫及加工基地
蒙草生態建立的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庫
蒙草生態建立的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庫中收集了全國植物種質資源圖文數據資訊近2.7萬種,實物儲存的鄉土植物種質資源3000余種,有地理標記的植物標本3.3萬餘份,乾旱半乾旱地區土壤樣本近100萬份,這將為內蒙古全域乃至全國範圍的沙漠治理以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探索出科學的路徑。
(來源:蒙草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