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使青海成為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
主動擔負起青海義不容辭而又來不得半點閃失的重大責任,在黨中央國務院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青海正在舉全省之力保護著“中華水塔”,以實際行動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在保護與發展中尋求統一和突破,在定量中尋求變數,在改革中求變求新,立足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基於省情實際,衡量生態地位和價值,2015青海省向中央上報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並在隨後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2016年3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試點方案》,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
“國字號”公園花落青海大地,既無路徑可尋更無經驗可復,從無到有的大膽實踐,打破零的一次重大創新,必將面臨諸多挑戰,而青海又是如何激流勇進?
幾年來,青海全省上下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四個扎紮實實”重大要求,奮力推進“一優兩高”戰略部署,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體制試點的“根”與“魂”,先後實施了一系列原創性改革,“九龍治水”局面被打破,監管執法“碎片化”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的關係逐步理順,走出了一條富有三江源特點、青海特色的國家公園體制探索之路。
以大部門制改革打破“九龍治水”
2017年7月7日,可可西裏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我國第51處且面積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産地——
以實際行動建設好全國首個國家公園,著力破解體制機制“九龍治水”局面和監管執法“碎片化”問題,理順不同政府部門之間、管理者與利用者之間的關係,制定統一的規範和標準,青海省組建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同時設立長江源(可可西裏)、黃河源、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派出治多管理處、曲麻萊管理處、可可西裏管理處。
對3個園區所涉4縣進行了大部門制改革,整合林業、國土、環保、水利、農牧等部門的生態保護管理職責,設立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資源環境執法局,全面實現集中統一高效的保護管理和執法。
整合林業站、草原工作站、水土保持站、濕地保護站等,設立生態保護站,國家公園範圍內的12個鄉鎮政府挂保護管理站牌子,增加國家公園相關管理職責。
組建成立了三江源國有自然資源資産管理局和管理分局,積極探索實現自然資源資産集中統一管理的有效途徑,為實現國家公園範圍內自然資源資産管理、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兩個統一行使”和三江源國家公園自然資源資産國家所有、全民共用、世代傳承奠定了體制基礎。
同時,進一步優化組合各類保護地,實行集中統一管理,開展了三江源草地、林地、濕地等資源本底調查,建立了三江源自然資源本底數據平臺,發佈三江源國家公園地表水、草地、林地、野生動物等自然資源本底白皮書。
以制度創新充分發揮先行先試引領作用
2017年8月1日,《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施行,標誌著三江源國家公園邁開了依法建園的步伐;
2018年,全國第一個《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正式公佈,為我國國家公園規劃的編制提供了有效示範,目前,根據《總體規劃》明確的工作任務,編制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保護規劃、管理規劃、社區發展與基礎設施規劃、生態體驗和環境教育規劃、産業發展和特許經營規劃,在全國率先構建了“1+5”國家公園規劃體系。
當前的三江源國家公園,依法、綠色、全民、科技、智慧等十大建園理念被確立;三江源國家公園規劃、政策、制度、生態保護等15項標準體系逐步形成,構建起了符合發展實際的國家公園長效機制。
青海省與中國科學院合作,簽署協議並掛牌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與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組建成立了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諮詢專家組;“天地一體化資訊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三江源國家公園分室”正式揭牌,與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合作開展了無人機高海拔應用試驗,為無人機應用積累了基礎數據。
同時,成立了三江源國家公園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徵集確定併發布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形象標誌和識別系統,形象標識經向國家工商局申請並註冊。編制發佈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宣傳版畫和《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規範和技術標準指南》《三江源國家公園標準體系導則》《三江源國家公園形象標誌》3項標準體系。
在此基礎上,還開展了三江源草地、林地、濕地、地表水和陸生野生動物資源的本底調查,建立三江源自然資源本底數據平臺,發佈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地表水、草地、林地、野生動物等自然資源本底白皮書。
且不斷加大生態環境執法監督力度,建立了生態保護司法合作機制,組建了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人民法院三江源生態法庭,成立了三江源國家公園法治研究會,建立了三江源國家公園法律顧問制度,充分發揮司法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
以生態保護理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注重在生態保護的同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充分調動牧民群眾保護生態、積極參與國家公園建設的積極性。
創新建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制定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設置實施方案,共有17211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全面實現了園區“一戶一崗”。三年來青海省財政共投入5億元資金,戶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併為其統籌購買了太平洋意外傷害保險。
編制了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管理資訊化平臺建設方案,開發了管理資訊平臺,同步完成生態管護員基本資訊的採集與整理,制定印發了管護績效考核管理細則(試行),依此加強了對生態管護員日常管理和績效考核。
同時,組建了鄉鎮管護站、村級管護隊和管護小分隊,構建遠距離“點成線、網成面”的管護體系,併為保護管理站配發了24輛皮卡車和600輛摩托車作為巡護交通工具,進一步提升了保護管理站和生態管護員的巡護能力。
還積極推動地方和民間組織多方參與野生動物傷害和保護補償,玉樹州雜多縣和北大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及牧戶共同出資設立了“人獸衝突保險基金”,強化人畜衝突管理,提高了牧民保護野生動物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在保護中推動實現綠色發展,在高品質發展中創造高品質生活。在體制試點推進過程中,鼓勵引導並扶持牧民從事公園生態體驗、環境教育服務、生態監測等工作,鼓勵支援牧民以投資入股、合作勞務等多種形式開展家庭賓館、旅行社、牧家樂、餐飲服務等經營項目,並通過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吸引老人和小孩向城鎮集中,減輕草場壓力,逐步達到轉崗、轉業、轉産和實現減人減畜的目標。
不僅如此,在穩定草原承包經營基本經濟制度,園區牧民草原承包經營權不變,充分尊重牧民意願的基礎上,通過發展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嘗試將草場承包經營逐步轉向特許經營。
體制試點工作啟動以來,先後累計投入資金已超過22億元,重點實施了生態保護建設工程、保護監測設施、大數據中心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還探索研究三江源國家公園綠色金融創新,出臺了《建立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綠色金融工作協作機制》,構建起了多元投入體系。
與此同時,投入1700余萬元,選擇園區內4個行政村和可可西裏索南達傑保護站開展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保護與發展體制機制示範村點建設工作,圍繞關鍵性問題開展體制機制創新探索。
以開放姿態探索特色鮮明的國家公園管理體制
與新疆、西藏兩省區建立了國家公園生態系統保護區間合作機制,且正在加緊協調建立長江、黃河、瀾滄江流域省份協同保護三江源生態環境共建共用機制;
加入了中國“人與生物圈計劃”國家委員會,成為全國第175個成員單位,填補了青海在中國“人與生物圈計劃”國家委員會網路中的空白;
在青海大學開設國家公園方向相關課程,首批具有藏漢雙語水準的80名學生已入班學習;
……
在國家公園建設中,立足青海、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統籌各類資源優勢,始終堅持開放建園,不斷夯實國家公園建設基礎。
與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中國科學院等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實施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大數據中心和衛星通信系統建設項目,推動中國航太五院“天地一體化”資訊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三江源基地建設。
在此基礎上,發揮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作用,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院士工作站,起草完成了《中科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發展規劃》,並提出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物資源利用、生態系統功能變化與可持續管理等方面尋求突破,形成獨具特色的國家公園管理和科研體系。
到目前,已與厄瓜多、智利國家公園正式簽署了合作交流協議;與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文化交流部、青海省外事辦公室簽署《三方合作框架備忘錄》;與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北京巧女基金會、廣汽集團等社會組織和企業開展了一系列戰略合作。
幾年的實踐表明,青海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路徑日漸明晰,成果日益豐碩,也正是這一集青海智慧、展江源大美的時代“力作”,讓青海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的信心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