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科左中旗創新産業扶貧模式助力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

發佈時間:2019-06-05 20:16:59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 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近年來,科左中旗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嚴格落實“五個一批”和“六個精準”要求,實現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産業扶貧全覆蓋、無勞動力的貧困戶資産收益全覆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産業扶貧模式,推動全旗貧困人口由14289戶、40612人減少到今年初的3001戶、7980人。

科爾沁左翼中旗簡稱科左中旗,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東與吉林省松原市、四平市相鄰,全旗總土地面積9811平方公里,轄20個蘇木鄉鎮場、488個行政嘎查村,總人口54萬人,其中蒙古族人口40萬人,是全國縣級區域蒙古族人口最多的旗縣。2011年,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縣。

近年來,科左中旗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嚴格落實“五個一批”和“六個精準”要求,提出並推行了“抓住一條主線、把握兩個關鍵、突出三個重點、落實四項保障”扶貧工作思路與舉措,特別是聚焦發揮産業扶貧治本作用,結合實施“31111”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重大戰略工程(建設300萬畝高效節水糧食生産功能區、退耕還林100萬畝、退耕還草100萬畝、發展特色種植基地100萬畝、肉牛養殖規模達到100萬頭),突出抓好了以節水農業、肉牛養殖、庭院經濟、生態産業、光伏扶貧為主的産業扶貧和扶貧産業園項目建設,使全旗90%以上貧困人口固定在産業鏈、增收在産業鏈,實現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産業扶貧全覆蓋、無勞動力的貧困戶資産收益全覆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産業扶貧模式,推動全旗貧困人口由14289戶、40612人減少到今年初的3001戶、7980人,貧困發生率由30.6%降至1.78%,脫貧攻堅工作得到了中央扶貧巡視組“扶貧成效過硬”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認可。

一是農業高效節水産業扶貧增收模式

科左中旗是內蒙古自治區産糧第一旗,素有“內蒙古糧倉”的美譽,先後11次被原農業部授予“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稱號。近年來,科左中旗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確保55億斤糧食産量的基礎上,圍繞保生態、興産業、促增收,全面整合水務、農牧、發改等項目資金,以貧困嘎查村為重點,大力實施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在全區率先大面積推行了淺埋滴灌高效節水模式,實行大壟雙行全程機械化作業,在節省水、電、工、時、地的同時,有效減少了肥、藥、膜和機械的使用,切實補齊補強了貧困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短板。截至目前,全旗貧困群眾已實現“每人平均6畝、戶均20畝高效節水農田”,每人平均年增收500元以上。

以舍伯吐鎮浩力本召嘎查為例,通過實施淺埋滴灌高效節水項目,耕地流轉費用由過去的400—450元/畝,升值為600—650元/畝。該嘎查採取土地保值入股形式,組織80戶農牧民與繼承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種植甜菜2300畝,通過統一規劃佈局、統一機械作業、統一農資採購等方式,實現每畝收入2600元,農戶每畝分紅918元。同時,依託首農、豐原等龍頭企業,引導貧困群眾調整種植結構,並通過集中流轉土地、土地折價入股、提供就業崗位等方式,推動貧困群眾土地流轉賺租金、入股分紅賺股金、入園打工賺薪金,為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

二是肉牛全産業鏈扶貧開發模式

科左中旗是內蒙古自治區33個牧業旗縣之一、全國207個肉牛優勢區域規劃旗縣之一,素有“中國黃牛之鄉”和“中國肉牛之都”的美譽。近年來,當地立足産業基礎和資源稟賦,通過引進實施全國一流的科爾沁肉牛種業基地、全國屠宰規模最大的科爾沁牛業肉牛産業園和全國現代化水準最高的成峰牲畜交易市場,初步形成了從育種、繁育、交易到屠宰加工的全産業鏈。

依託肉牛産業發展優勢,按照“每人平均2頭牛、戶均5頭牛”的目標,推行“小規模、大群體”模式,全面落實項目資金和補貼政策,通過扶貧資金購牛自養、金融貸款擴大規模等有效舉措,累計扶持貧困戶購牛5.8萬頭,建設棚舍67.5萬平方米、窖池6.2萬立方米,全旗貧困戶肉牛存欄突破7萬頭,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切實走出了一條“趕著黃牛奔小康”的精準扶貧路子。

以花吐古拉鎮柏林艾勒嘎查為例,該嘎查累計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購置基礎母牛229頭,配套建設棚舍34座、窖池14座,貧困戶牛存欄達到476頭,戶均增收突破1.7萬元;積極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成立柏林種植養殖合作社,通過發展肉牛産業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帶動群眾脫貧致富,預計年實現經濟效益20萬元,帶動4名貧困人口實現了就地就業,每人平均年增收1.2萬元;帶動2名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實現資産收益,戶均年增收3000元。

強化肉牛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推行“扶貧龍頭企業+養殖基地+貧困戶”産業化經營方式,特別是對於無勞動能力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推行産業鏈扶貧、託管代養等模式,確保貧困群眾穩定在産業鏈、增收在産業鏈、脫貧在産業鏈。同時,堅持為養而種、種養結合,推行“1頭牛+1畝青貯”養殖模式,構建了“種養結合、資源迴圈、生態發展”的現代畜牧業發展模式,實現了資源利用和養殖收益的最大化。

三是庭院經濟助力脫貧“三個園”模式

科左中旗充分利用農牧戶庭院普遍較大的特點,把發展庭院經濟作為貧困群眾節支增收和改變生活習慣、改變精神面貌的一項扶貧舉措來抓,扶持所有貧困戶建設庭院生活區、種植區、養殖區、垃圾和雜物存放區“四區分離”,並全力推行“小果園、小菜園、小田園”庭院經濟發展模式,實現貧困戶戶均節支增收1000元以上,“小庭院”做出了“大文章”。

堅持以政策為引導,在落實貧困戶2000元補助資金基礎上,組織開展了“最美庭院”等評選活動,有效提高了貧困群眾發展庭院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發展庭院經濟注入了強勁動力。

堅持以“果園”為中心,按照“適地適樹”原則,扶持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栽植海棠、李子等果樹,並充分利用果樹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套種蔬菜、藥材、雜糧等經濟作物,形成了“林+草+蟲+禽+畜”複合型林果産業模式。堅持以産業化為方向,圍繞城鎮“菜籃子”需求種植時令蔬菜,並組織將豆角、蘿蔔、白菜等秋菜曬成幹菜,實現蔬菜全年自給自足。

圍繞“一村一品”鼓勵嘎查村整村推進同種作物,發展小麥、穀子、大豆等特色庭院種植村,將各家各戶的庭院種植化零為整向規模化、産業化方向發展,形成了“南蔬果、北穀子、東小麥、西油葵、中雜糧”的庭院經濟發展格局。

目前,全旗已培育協代蘇木西浩來艾勒嘎查庭院“鮮菜、幹菜、腌菜、反季菜”種植、豐庫牧場新風分場農旅民宿,花吐古拉鎮浩日彥艾勒嘎查特色農家樂等一批庭院結構合理、適應市場需求、産銷對路、科技含量高的示範村示範戶。通過發展庭院經濟,切實增強了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盤活了農家小院的空間資源。

四是生態林果産業綠色扶貧模式

作為農牧業大旗,科左中旗的現代農牧業發展在通遼市乃至內蒙古自治區處於領先地位,但林産業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為此,科左中旗大力推進生態扶貧,深入實施天然森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森林撫育等工程,既為廣大貧困群眾從生態保護中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又為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態基礎。

特別是通過大力發展生態林果産業,將造林綠化與脫貧攻堅相融合,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貧困群眾持續增收多贏。重點依託匯源集團、海天藥業等龍頭企業,結合全旗無立木林地恢復、退耕還林、殘次林改造,規劃實施了以沙棘為主的生態經濟林50萬畝,以錦繡海棠為主的果樹經濟林20萬畝,並建設以沙棘果漿、果粉、果油等為主要産品的沙棘精深加工基地,打造“沙棘之鄉”和“海棠之鄉”。對生態廊道、村屯周邊採取“以育代造”板塊綠化模式,通過採取資金扶持、政策引導等措施,帶動貧困農牧民培育苗木、打造苗圃,全旗新建育苗基地30個,建設規模達到1.5萬畝,育成“深秋紅”大果沙棘苗木500萬株,2019年扦插沙棘苗超過1000萬株,實現沙棘造林苗木全部自給。

同時,在實現全旗所有嘎查村造林綠化全覆蓋的基礎上,引導和支援、鼓勵群眾栽植果樹,重點在2萬農戶中每戶栽植果樹15株,按每株産量50斤、每斤市場價5元計算,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實現庭院增綠、群眾增收。

五是光伏扶貧資産收益模式

科左中旗將光伏扶貧作為産業扶貧的重要舉措,通過整合財政專項、京蒙援助等資金,建成4.6萬千瓦2個光伏電站,帶動1835戶無勞動能力貧困戶實現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利用京蒙援助資金、整合配套資金4577萬元,建設16座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總容量7394千瓦,輻射帶動84個貧困嘎查村實現集體經濟增收;年發電量1100萬千瓦時,年實現收益約830萬元,為84個貧困嘎查村年均分別增加集體經濟收入近9萬元,嘎查村按照“334”比例(即,30%用於為貧困戶設置公益性崗位;30%用於貧困嘎查村小型公益事業發展;40%用於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獎補資金),研究制定了收益分配方案。通過光伏扶貧收益設置保潔員、護林員、治安員等嘎查村級公益性崗位近360個,給予每人每年的崗位補貼近萬元。

此外,創新實施了扶貧産業園、扶貧車間等項目建設,打造了協代西毛都民族手工藝品扶貧車間、敖包眾旺興農合作社農旅融合型扶貧産業園等一批産業優勢明顯、具有民族區域文化、帶動就業效果突出的典型,有力帶動了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實現穩定增收,切實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探索了新途徑、增添了新動力。

(供稿:中共科左中旗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