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傳承古法印染:一心向“藍”,留住手工的溫度

發佈時間:2019-05-30 13:57:02丨來源:中國新聞網丨作者: 趙曉燕 高康迪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一條完整的藍染花布,需要通過打靛、養藍、畫、刻、敷、染、曬等步驟才能完工,每一道工序都有著嚴格的製作標準,整個過程中比染色工序更重要的是藍染花紋的創作和設計。”甘肅平涼靈臺縣李梅拿著一條染好的藍染畫布介紹説。

  “一條完整的藍染花布,需要通過打靛、養藍、畫、刻、敷、染、曬等步驟才能完工,每一道工序都有著嚴格的製作標準,整個過程中比染色工序更重要的是藍染花紋的創作和設計。”甘肅平涼靈臺縣李梅拿著一條染好的藍染畫布介紹説。

  李梅是靈臺縣手工編織協會會長,平日裏不僅自己開工作室做手工,還參加當地婦聯和社區巧手培訓,已培訓婦女學習手工技術達上千人。

  “我比較喜歡手工製作,在做藍染之前,我跟著婆婆學做手工,用布做成小貼畫給小孩衣服上裝飾。”李梅的創意來源於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和體驗,並深受婆婆的影響,她説:“婆婆現在雖然看東西不是很清楚,但是仍然能做出很精美的手工活來,她常説,要用心去做,沉浸其中。”

  李梅以藍色美學家居産品設計為主題,將藍印花布設計成布偶、飾品、挂件、背包、鞋子等,在蘭洽會、崆峒文化旅遊節、隴原巧手産品等活動展示,深受民眾喜愛。

  “藍染分幾種工藝,工藝不一樣,所耗時間也不一樣,藍印花大概染好一片布得一週多時間,素染和扎染一天就能看到效果,蠟染三天左右。”李梅介紹説:“製作靛藍,第一步就是要將新鮮的板藍根葉子在水中浸泡三天。‘養藍’的過程很漫長,如果溫度高一週左右即可養好,在冬天則需要半個多月才能浸染。”

  “浸入染缸的布匹,最終成品並非一次成色,而是根據需要的藍色深淺,確定浸泡時間和浸染次數。從開始到結束,分別要經歷淺綠、藍綠、淺藍、深藍等顏色的漸變。”李梅説,“雖然染色的過程非常繁雜,有時一做就是一整天,但我很享受這隱匿于繁華深處的慢時光,每個作品染出的顏色和心靈都契合,獨一無二。”

  當初不是非遺傳承人,又沒有傳統的藍染背景。説起與藍染的相遇,李梅説:“一次遊歷雲南,走在幽靜的小巷裏。成片的藍色布匹在微風中搖曳,那種寧靜之美深深震撼了我。”當地手藝人告訴她,這是一種古老的印染工藝,叫藍染,而靈臺大面積種植的板藍根恰是藍染工藝的純天然原料。

  李梅開始對這種取之自然的天然染色技法産生了濃厚的興趣。”2017年10月,李梅參加南通大學藍印花布非遺研習班,成為她的轉捩點,她説:“自己有一點美術功底,又增加了理論知識,終於邁進了‘藍染’古法染色技藝的大門。”

  談及設計理念,李梅表示,藍染花紋一定要有自己的審美,從優秀傳統圖案中汲取營養,設計既符合現代審美又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和寓意的藍染花紋模板。

  每年7月是板藍根成熟的季節,也是李梅最“忙碌”的月份,採摘板藍根葉子,為來年製作靛藍做準備。

  以白色棉布為載體,攝取板藍根精華,在水中沉澱,經雙手浸染,由陽光曬暖而著色固定,一條普通的布便被賦予了大自然的記憶和手工的溫度。

  今年3月,李梅的藍染技藝成功申報平涼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李梅説,余生只想一心向“藍”,使這項古老的文化瑰寶得以在達溪河畔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