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出一片新天地——內蒙古科右中旗王府刺繡帶動農牧民脫貧

發佈時間:2019-05-28 09:36:31丨來源:新華網丨作者:朱文哲 王靖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喜鵲圖案的手提包,牡丹花樣式的抱枕,昂首奮蹄的蒙古馬壁挂,幾何花紋的蒙古袍……這些出自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簡稱科右中旗)的極富現代感的刺繡産品,登臺巴黎,亮相深圳,打入國內外市場。

喜鵲圖案的手提包,牡丹花樣式的抱枕,昂首奮蹄的蒙古馬壁挂,幾何花紋的蒙古袍……這些出自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簡稱科右中旗)的極富現代感的刺繡産品,登臺巴黎,亮相深圳,打入國內外市場。

近年,科右中旗將傳統的蒙古族王府刺繡,打造為重要産業扶貧項目,有效帶動貧困農牧民增加收入,“繡”出了鄉村振興美好前景。

“蝴蝶”:“飛”臨萬千繡娘“窗口”

 三股線落一根針,在綢布上恣意翻飛,一會兒,一隻栩栩如生的蝴蝶“落”于綢布。這是金星嘎查脫貧戶趙桂霞在做王府刺繡。

王府刺繡起源於清代,是旗內圖什業圖王府世襲傳承的一種蒙古族傳統手工藝,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為了傳承好這門手藝,同時讓貧困戶通過産業技能擺脫貧困,2016年以來,旗裏從精準扶貧出發,通過“集中培訓、到府輔導、手把手教授”,在全旗推廣刺繡。

“沒老師我來講,沒場地就去借,困難遇到一個就解決一個。”旗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府刺繡産業推進組組長白晶瑩説。之後,旗裏免費為貧困戶發放刺繡工具和原料,定期舉辦刺繡培訓班,還建起了王府刺繡文化博物館。

記者在趙桂霞家,看到繡花架子整齊地擺在客廳裏。刺繡給他們家帶來了很大變化。過去靠低保生活的她,2018年通過刺繡賺了9000多元。她高興地説:“我現在是一級工,接下來還得苦練,爭取當上刺繡老師。”

白晶瑩介紹,旗裏和趙桂霞一樣通過刺繡成功脫貧的“繡娘”有很多。刺繡産業目前覆蓋173個行政村,參與人數達21000人,其中貧困人口2895人。2018年參與刺繡的貧困人口年均增收2000元。

探索:針線“引擎”拉動脫貧

為擴大銷售市場,鞏固扶貧成果,確保持久穩定增收,旗裏成立了由52名有想法、有闖勁的青年人組建的大學生創業就業扶貧服務協會,專職開拓刺繡市場。

安常福是協會副主席、行銷部經理。2017年以來,他和同事們相繼打開了北京、陜西、深圳、長沙、長春等地的市場。“我們對接一些大學生團隊,用優惠的價格為他們提供刺繡産品。這樣既能提升知名度,還能逐步實現規模化發展。”2018年,王府刺繡銷售額達825萬元。

讓王府刺繡成為與湘繡、蘇繡看齊的工藝品,是安常福和同事們的奮鬥目標。“我們在湖南長沙楊開慧紀念館設置了王府刺繡展臺,同湘繡一同展示,讓王府刺繡更好走出去。”安常福説,王府刺繡還登上國內外各種展臺,其中,在深圳一次就簽了兩年共計2200萬元的訂單。

通過“協會下訂單、免費供原料、繡工接訂單、計件算收入”模式,旗裏探索出一條精準扶貧的産業化發展路子。記者了解,下一步,他們將出臺更多鼓勵政策,加強産品研發,使刺繡産業成為農牧民致富新引擎。

美育:繡出美麗織就嚮往

如今的王府刺繡,不單是甩掉窮帽子的依託,更是提升農牧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的抓手。

在高林套海嘎查,趙霞專心地繡著鴛鴦。她以前是有名的“麻將頭子”,2017年接觸刺繡後,她甩掉麻將,成長為刺繡一級工,2018年收入3萬元。她現在收了40多名徒弟,以往的“麻友”變成了“繡友”,“大家比拼才藝,靠能力增收,這可比打麻將強。”趙霞説。

在翁根海拉蘇嘎查,農民馬八十五平躺在炕上仰頭,熟練地繡著一枝紫色的牽牛花。多年前,一場車禍造成他下身癱瘓,他幾度輕生。接觸刺繡後,他著了迷,2018年,他賣出了1600多元的繡品。他興奮地給扶貧幹部打電話:“我終於能為家裏做事了!”

從學習美、傳承美,到創造美——在大興安嶺南麓的科右中旗,一根繡花針,繡出農牧民脫貧奔小康的新天地。

(作者:朱文哲 王靖 原標題:“繡”出一片新天地——內蒙古科右中旗王府刺繡帶動農牧民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