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盟脫貧攻堅:抓好後兩年 著眼兩年後

發佈時間:2019-05-27 10:29:42丨來源:新華網丨作者: 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內蒙古興安盟,是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蹲點調研發現,當地大力實施精準扶貧,貧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10.5萬人降至2018年底的2萬人,貧困發生率由9.5%降至1.8%。

內蒙古興安盟,是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蹲點調研發現,當地大力實施精準扶貧,貧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10.5萬人降至2018年底的2萬人,貧困發生率由9.5%降至1.8%。目前該盟三個國貧旗市已達到退出標準,正在等待國家驗收,今明兩年當地有能力如期實現剩餘兩個國貧旗縣脫貧摘帽。

4 月29 日,長春嶺村扶貧專幹吳晶在貧困戶家中走訪 (攝影:朱文哲)

與此同時,興安盟開始探索將決勝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設立村級扶貧專幹,試點扶貧資産後續管理,實施新時代新型農牧民素質提升工程。這三項探索,既鞏固扶貧成果,又提早佈局鄉村振興,有利於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扶貧隊伍不減反增

今年30歲的吳晶,過去在外地工作,常年與興安盟突泉縣長春嶺村任第一書記的丈夫遠隔兩地。

2018年,興安盟啟動了扶貧專幹試點工作,在原扶貧工作隊不減力量、不撤隊伍的基礎上,選拔青年才俊到嘎查村任扶貧專幹,做第一書記助理。突泉縣是試點之一,當地政府以購買服務的方式考試選拔扶貧專幹。

按照當地要求,只要具備中專以上學歷,年齡在45周歲以下,本人或配偶為本地戶籍的青年,就可以報考嘎查村的扶貧專幹。當上了扶貧專幹後,縣裏將發放工資、繳納“五險”。

這個消息讓具備本科學歷、身為黨員的吳晶很興奮。2018年,她辭了職,考取了長春嶺村扶貧專幹。“現在跟丈夫一起扶貧,很安穩,我願意紮根農村。”吳晶一家在扶貧一線團聚了。

除了突泉縣,試點還在扎賚特旗落了地。扎賚特旗在返鄉大學生、退伍軍人中選聘扶貧專幹,或在村“兩委”班子成員中聘任兼職扶貧專幹。據介紹,試點兩地的扶貧專幹由組織部按照駐村工作隊員進行管理,實行一年一考核、一年一聘用。

和吳晶一樣,80後常樹梅經過考試,成為了突泉縣前常村的扶貧專幹。常樹梅工作勤懇,才半年時間貧困戶就都認得了她。她電腦使得“順溜”,幫村裏解決了不少棘手的問題。村支書柳學民盤算,要把常樹梅“推”上支書崗位,“小姑娘有能力、肯吃苦,村裏最需要這樣的接班人。”

“扶貧專幹素質高、能力強,現在他們是扶貧專幹,2020年就將成長為鄉村振興專幹。”興安盟扶貧辦副主任陳紅花説,每個村增設一名扶貧專幹,有利於加大力度啃硬骨頭;扶貧專幹特殊的選拔方式,讓這支隊伍具有長期穩定性,經過基層磨煉,未來他們能充實進村級黨組織,有助於解決村幹部年齡老化、能力弱化等問題。

目前,興安盟847名第一書記,已配備400名扶貧專幹,覆蓋了作為試點的突泉縣、扎賚特旗的每個嘎查村。

扶貧資金和項目“滾雪球”

在科爾沁右翼前旗平安村,一座上下兩層、1200平方米的電商服務中心拔地而起。電商服務中心由旗裏的眾誠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協助旗裏利用150萬元扶貧資金設計和建設,所有權歸平安村,目前由村裏的展翼種植合作社經營。按照眾誠公司、平安村、合作社簽署的三方協議,從第1年至第10年,合作社每年要付眾誠公司租金;而從第6年至第10年,合作社開始回購項目,第10年回購完成。

“合作社一直計劃建電商中心,但苦於沒資金。現在好了,中心直接使用,付租金的同時還能逐年回購,10年後中心就歸合作社了。”合作社理事齊曉景説。作為扶貧項目,電商服務中心僅運作4個月,就聯結104戶農戶銷售農産品,其中88戶為貧困戶,營業收入超160萬元。

記者算了一筆賬:10年下來眾誠公司不僅能收回150萬元扶貧資金,還能收益70多萬元租金。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收回的150萬元將繼續為平安村設計産業項目,而收益的70多萬元將逐年按照5:3:2,分別用於平安村貧困戶擔任的公益崗位、無勞動能力貧困戶兜底、村集體經濟公共事業等支出。

平安村這一探索,正是得益於2018年興安盟出臺的《扶貧資産試點管理辦法》。

記者了解到,該辦法旨在探索産業扶貧項目滾動發展和扶貧資金效益最大化。試點旗縣市通過成立國有扶貧開發投資公司,統一管理産業扶貧項目。扶投公司選定經營主體,並設計“租用+回購”的10年期收益模式,滿10年時既得到利潤,又收回産業扶貧項目本金。扶投公司利用本金再設計産業項目,迴圈獲得效益。

目前,科爾沁右翼前旗、突泉縣、扎賚特旗啟動了試點,統一管理50個産業扶貧項目,2018年以前的項目也正在明晰所有權及收益方式,將被納入統一管理。

興安盟扶貧辦主任陳延成説,這種管理模式好處有三:可以壯大嘎查村的産業,並形成10年期長效機制,為鄉村振興提供産業支撐;扶貧資金使用一圈後,可連本帶息收回,繼續設計項目,發揮“滾雪球”效應;貧困人口、普通農牧民、村集體通過這一模式形成利益聯結,可在鄉村振興中持續增收。

培育鄉村振興新型農牧民

50歲的曲國宇是突泉縣前常村的種植大戶。過去他種10畝地要用6袋化肥。去年參加村裏的技能培訓時,老師提醒他,過度使用化肥會讓土壤結塊、肥力下降。於是,他把6袋減為了3袋,並配上益生菌使用。2018年,他用新方法種了250畝地,産量一點沒減,還節省了1萬多元錢。

“科學種田收益高,下次技能培訓我還要參加。”曲國宇説。

曲國宇上的技能培訓課,正是興安盟實施的新時代新型農牧民素質提升工程的內容之一。

為了補齊貧困地區精準脫貧“精神短板”,激發農牧民內生動力,興安盟于2018年初實施了這一工程,從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牧區精神文明建設、職業技能培訓、農村牧區人居環境綜合治理、深度貧困嘎查村文化建設等5個方面突破瓶頸。

以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為例,興安盟裏組織了農牧局等10多個單位,圍繞政策理論、生産技術等開展培訓。去年各旗縣市通過網上、網下講堂和農民夜校,開展培訓約900場次,培訓農牧民6.3萬人次。

再如,為加強農村牧區精神文明建設,盟裏在嘎查村部設置善行義舉四德榜,成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協會”等組織,樹立新風正氣。目前,四會組織已覆蓋全盟60%以上嘎查村。

在科爾沁右翼中旗察爾森化嘎查村,過去村民有25、37、49歲有大辦宴會的舊習。2018年,村裏的“紅白理事會”邀請了40多位當年要過生日的村民,集中舉辦了“本命年茶話會”,並曉之以理。之後,絕大多數村民沒再辦宴會,有效遏制了舊風氣。

“農牧民素質跟得上時代需要,才能形成鄉村振興合力。素質提升是系統工程,是慢工,扎紮實實做好了,將受益長遠。”陳延成説。

2019年,興安盟的做法已在內蒙古全區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