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芳草綠,春風十里杏花香。5月的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萬畝西伯利亞山杏花悄然綻放,如雲似霞。一片片、一團團、一簇簇綻蕾吐苞的、昂首怒放的杏花美麗、張揚、嫵媚、誘人。
這裡是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旗縣,幾千年遊牧生活的記憶深深烙印在這片土地上。面對“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的雙重壓力,在留住綠水青山的同時如何帶動群眾脫貧?
近年來,科右中旗結合旗情實際,先後出臺“禁牧、禁墾、禁伐”等一系列保護環境的政策措施,堅持保護與建設並重,實現了生態保護和扶貧脫貧一個戰場、兩場戰役的雙贏,農牧民在享受“樹綠草青生態好”的同時,吃上了“生態飯”,做起了“牛文章”,念起“文旅經”,端上了“金飯碗”。目前,該旗貧困人口由2015年的8465戶、22305人,減至553戶、1449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8%。
植綠護綠 描繪發展生態底色
每逢春秋時節,風沙漫天,白晝變黑夜,風沙能把房屋蓋住,這是巴彥淖爾蘇木白音塔拉嘎查幾年前的景象。
而如今嘎查周邊流動的沙地裏卻隱隱出現綠意,上個月剛剛種下的2000畝檸條苗,已經抽出了綠芽。
在科右中旗南部的好腰蘇木鎮、巴彥茫哈蘇木、巴彥淖爾蘇木(簡稱“南三蘇木”)是當地沙化最為嚴重的集中連片區,沙化土地面積佔到了全旗沙化面積37.5%,生態極其脆弱。
地上不長草,牛羊吃不飽,嚴酷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當地的極度貧困,貧困又加劇了生態的惡化。多年來,植樹造林一直是科右中旗人用心最多、投入最多的一項工程。
去年,在中宣部的大力支援和推動下,“螞蟻森林”防沙治沙項目落戶科右中旗,項目覆蓋了科右中旗的7個蘇木鎮和3個國有林場。經過平整土地、打井等前期工作後,今年4月完成了3萬畝的檸條、沙棘栽植。
多年的圍封、飛播造林,“南三蘇木”沙化面積正在不斷縮減,成片的荊棘、楊柴、沙蒿迎風挺立、交相混雜,共同織就綠色的綢緞,裝扮著這片曾是黃沙的土地。
“在巴彥塔拉管護站範圍之內,生長著西伯利亞山杏、蒙古黃榆、家榆等多種植物,陣陣清香沁入心脾,讓遊客陶醉於花的海洋,這裡成為了周邊百姓‘五一’踏青賞花的好去處。”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監測科科長楊福生介紹説,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500公頃的西伯利亞山杏天然次生林和坨甸相間的草甸草原構成了科爾沁疏林草原獨特的原始景觀和風貌。
科右中旗擁有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多年來,科右中旗不斷加強自然保護區監管,堅決杜絕在保護區內進行各種資源開發。值得一提的是,以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為切入點,科右中旗對突出環境問題進行整治,完成了自然保護區內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任務,蒙格罕山自然保護區內20多家工礦企業全面退出。
“我們計劃利用三年時間,以生態恢復為突破口,通過實施防沙治沙、保水固土、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恢復項目建設,提升生態系統修復功能,使‘南三蘇木’整體植被率覆蓋沙化地區的30%,為建成較為穩定的生態安全屏障奠定基礎。”科右中旗副旗長鄒小舟説。
牢固樹立生態紅線意識,堅持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全力推進“三禁”工作常態化,從2016年開始,科右中旗植被恢復明顯,沙地面積逐年縮小,已由611萬畝減少到70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提高到63%,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7.64%。
漸次繁茂起來的林木,漫山遍野的優質牧草,不僅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也為科右中旗綠色産業的興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綠富同興 生態經濟效益“共贏”
位於好腰蘇木的好林新能源生物質開發公司內,工人們正在緊張地忙碌著。公司負責人青格勒圖熱情地帶著記者參觀了檸條顆粒生産線,只見工人們用切碎機將檸條切成段,再放入揉絲機內,隨著機器的轟轟聲,雜亂的檸條變成了細柔的黃色草絲,再經揉碎加工成草粉,最終被壓縮成了細圓柱形的顆粒。
“整個南三地區的檸條資源非常豐富,我們按照一畝地20元的價格從百姓手中回收,去年收購了15000畝。”青格勒圖説,按照公司的加工能力,這裡一天可以生産20噸檸條顆粒。
滿山滿坡的檸條,在悄無聲息地發揮蓄水保土、防風固沙、凈化空氣、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作用的同時,也為當地百姓提供了一條新的收入來源。作為畜牧養殖大旗,檸條加工項目給科右中旗養殖戶開闢了飼料新來源,解決了飼料短缺問題。
“一噸燃料我們可以賣到950元,飼料可以賣到1300元,去年我們賣出了3000多噸檸條顆粒。”青格勒圖笑著説,檸條加工作為燃料燃值高,作為飼料適口性好,生産成本低,深受農牧民喜愛,他們的産品供不應求。
在哈日道卜嘎查,書記白金泉帶領嘎查村民利用起當地特有的沙地資源,在開始嘗試種植水稻。
“科右中旗早晚10度以上的大溫差,加上草原乾淨的空氣和水源,讓我們哈日道卜的稻米完全達到綠色有機標準,一年一季的種植茬口,也讓這‘草原沙米’的口感不亞於東北任何地區的大米,非常的香甜。”白金泉説,生産大米的基地無污染,空氣、水分、土壤等自然環境標準非常高,這是他們大米最好的“賣點”。
白金泉的綠色有機水稻,雖然長在草原深處中,但好米並不愁“嫁”。憑藉“今日頭條”與“抖音”平臺,去年大米上線僅一個月,銷售量就突破45萬斤。
翻看著手機“今日頭條”客戶端的白金泉難掩笑容,他點開顯示著“已售”數量的頁面興奮地説:“這個就是我們嘎查大米的銷量,我沒事就翻看翻看,多賣出去一筆我心裏就高興一分!”
暢通的銷售渠道、日漸被認可的品牌,白金泉心裏這塊大石頭總算落了地。今年嘎查合作社已有300萬元的進賬,相較以往翻了三番!
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飄香萬里美名揚,哈日道卜沙地有機大米創造出令人欣喜的銷售記錄背後,白金泉賣的是科右中旗的好生態。
草原增綠、牧業增強、牧民增收,是科右中旗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目標。為確保禁牧後畜牧業不萎縮,農牧民收入不減少,科右中旗以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群眾增收為目標,推進生態建設由生態效益主導型向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兼顧型轉變。
做牛文章 傳統養殖提檔升級
眼下正是養殖生産的高峰時節,對於養羊戶來説,最忙的可能就是要每天在羊圈裏面接生和照顧小羊羔了。而代欽塔拉蘇木忙來嘎查的額爾敦寶力高和老伴兒白蓮花卻説,這是他們搞養殖30年來放鬆的一個春天。
“過去養羊,每到這個時候白天黑夜不得閒,有時候一天要接20來個羔,一天三頓飯都沒時間吃,我和老伴換著班休息,晚上累得趴下就睡著。”在白蓮花的印象中每年的春天都只有一個字,忙!而現在她卻有時間天天去跳廣場舞。
原來從2016年開始,科右中旗延長了禁牧時間,從之前的3個月改為了禁牧6個月,每年的4月15日到10月15日期間不允許放牧,同時,採取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劃區輪牧、封山禁牧等一系列更加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
面對日益嚴格的“三禁”政策,科右中旗農牧民迎來了一場變革。一面是環境保護一面又是經濟效益,在生態優先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養殖戶已經走上了轉型之路。
去年夏天,在學習了別人的經驗後,額爾敦寶力高夫妻決定告別傳統的養殖方式,把家中的600多只羊全都賣掉,換了60頭牛回來。
“養牛可輕鬆多了,勞動強度沒有養羊大。過去雇羊倌一年55000元的費用,草料每年也得5萬多,這些錢都不用花了。”額爾敦寶力高給我們仔細地算著賬,他説家裏還種了300畝草場,生産的草料剛好可以滿足100多只牛在禁牧期的飼料,春季再也不用去到200公里外購買草料了,一年算下來養牛能比過去多掙2萬元。
對於養羊戶來説,養殖的轉型升級,放牧改圈養,進行規模養殖,不僅收入較之前幾年略有增加,生産生活環境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隨著禁牧補貼的發放、農機設備補貼的增加,以及開辦的養殖提高班,當地政府正在通過多種方式來幫助牧民把千百年來的傳統經營模式轉變到尋求經濟效益、有效保護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上來。
“要做到大規模禁牧而使農牧民不減收,金融信貸、科技推廣、衛生防疫、市場開發等諸多服務保障都要跟得上。”科右中旗農牧和科技局副局長包玉亭表示,一系列政策支援,讓養殖戶“不心慌”,推動了全旗畜牧業向高産、優質、高效上轉變。
走進科右中旗百利舸扶貧産業園區肉牛育肥基地,鏟車、水泥攪拌機、大挂車來回穿梭,工人砌墻、搬磚、拉線忙個不停,肉牛育肥基地場地平整和棚圈建設正緊鑼密鼓地推進中。
2018年,中宣部立足科右中旗肉牛存欄和草原資源優勢,提出延伸肉牛産業鏈條、鼓勵群眾養牛脫貧的扶貧新路子。通過與山東省陽信縣對接,引進了山東省陽信鴻安集團廣富畜産品有限公司和陽信億利源清真肉類有限公司兩家國內知名肉牛龍頭企業。
從陽信縣前來挂職的科右中旗副旗長馬文健介紹説,兩家企業計劃依託中旗良好的生態環境、廣闊的土地空間、豐富的農牧業資源,實施建設養殖基地、交易市場,屠宰加工生産線等項目,從而提高肉牛産業發展水準,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致富。
緊緊扭住“吃生態飯,做牛文章”的戰略定位,科右中旗制定了肉牛産業種養加一體化項目規劃,爭取三年內實現年交易量達100萬頭目標,使科右中旗農牧民所養的肉牛實現直接本地銷售,減少中間倒賣環節,增加農牧民養殖效益。
“帶動輻射全旗的三個養殖基地已經全部動工建設,8月份即將投産,三個基地將養殖肉牛2萬頭以上,通過統一品種、統一飼料、統一養殖方式、統一回收的方式帶動當地百姓,確保一頭牛增收1500元以上。”馬文健説,他們將在科右中旗全面建成從土地流轉“糧改飼”種植—母牛繁育—肉牛標準化養殖—屠宰精細加工—産品冷鏈物流配送—糞污資源化利用的現代肉牛産業發展鏈條,引導百姓通過肉牛養殖、糧改飼玉米種植實現脫貧增收,探索總結一條農牧區融合發展現代肉牛産業新模式。
雲淡天高,碧草映藍天,一幅幅恢復草原生態、保護中發展的情景如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正徐徐展開,科右中旗正在讓這裡的草原更綠、牛羊更壯、百姓更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