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科左後旗主打“生態修復牌”讓百姓受益

發佈時間:2019-05-23 09:36:01丨來源:通遼日報丨作者:陰文娟 趙文嘉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科左後旗將生態修復與扶貧相結合,貧困人群通過流轉土地、育苗、務工、木材加工等舉措,在生態治理過程中受益,累計減貧11690戶30285人,貧困群眾每人平均收入從2387元增長到5553元。

日前,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生態修復促扶貧”案例在義大利羅馬國際會議上分享體會,得到了全球的廣泛關注。該旗將生態修復與扶貧相結合,貧困人群通過流轉土地、育苗、務工、木材加工等舉措,在生態治理過程中受益,累計減貧11690戶30285人,貧困群眾每人平均收入從2387元增長到5553元。

人工造林,封禁保護。該旗在沙化地帶建設人工網格沙障,周邊栽植楊樹或樟子松形成鎖邊林帶,並在網格內栽植錦雞兒、紫穗槐等樹種進行固沙,輔以封育措施,逐步恢復林草植被形成穩定的生態群落。在草牧場和天然林破壞嚴重區域實行封禁保護,通過建設圍欄和人工巡護等措施加以保護,待植物初步恢復後,稀疏種植當地樹種,讓退化草牧場和天然林修養生息、自然恢復,加快生態系統的恢復進程。

飛播種草,退耕還林。在不易進行人工造林的區域,用飛機裝載林草種子,均勻地撒播在宜林荒山荒沙上,利用林草種子天然更新的植物學特性,在適宜的溫度和適時降水等自然條件下,促進種子生根、發芽、成苗,經過封禁及撫育管護,達到防沙治沙的目的。對沙化嚴重耕地實施退耕還林,在平緩沙地、坡地栽植兩行喬木防護林,降低風速、減少揚沙,在兩行喬木間種植灌木或牧草,形成植被恢復帶,實現綜合治沙的效果。

禁牧舍飼,設立自然保護區。實施全域全年全時禁牧,引導農牧民轉變經營方式,退牧還草、為養而種、種草養畜,在減輕草原承載壓力的同時,通過糧改飼、種植優質牧草等措施增加飼草供應,使生態系統修復與舍飼養牛相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沙漠原始森林生態系統、濕地草原生態系統集中地區設立了17 處自然保護區,佔全旗總面積的11.8%,90%以上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和典型的生態系統得到了有效保護,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物種總量增加到709種。

該旗落實“生態修復促扶貧”等舉措,88萬公頃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森林面積增加到24萬公頃,沙地治理項目區內糧食單産增幅最高達81%,牧草單産增幅最高達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