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烏海市:讓沙山荒山捧出“綠色奉獻”

發佈時間:2019-05-21 15:58:18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于海東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地處烏蘭布和沙漠、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地交匯處的烏海市,經過多年堅持不懈探索,通過科學造林,既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又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地處烏蘭布和沙漠、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地交匯處的烏海市,經過多年堅持不懈探索,通過科學造林,既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又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目前,該市林業和沙産業年産值近7億元,形成了以葡萄、梭梭、育苗、生態旅遊為主的林沙産業基地近10萬畝。

烏海乾旱少雨,風大沙多,是自治區荒漠化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屬於我國自然生態極為脆弱、生態産品極為短缺、生態災害極為頻繁的“三極”地區。多年來,烏海人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以“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奉獻精神在貧瘠的沙山荒山上栽下一棵棵樹,取得了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生態文明城市等驕人的“綠色成績”,為我國乾旱荒漠地區的防沙治沙提供了成功示範。

在烏海市人民公園鍛鍊的居民雷平回憶,小時候,烏海到處是沙灘,難見一點綠色。“現在城市滿眼看去都是綠色,烏海這些年變化太大了。”烏海的綠色演進讓這位老烏海人感嘆不已。

據統計,烏海市屬於典型乾旱荒漠區的荒漠化面積佔全市國土總面積比重曾一度達60%。建市初期,全市森林覆蓋率僅為0.38%,如今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9.9平方米。

在沙漠邊緣種活一棵樹不容易,最大的難題是水。為科學用水,確保樹木成活,從2009年開始,烏海市全面鋪設節水灌溉系統,堅持水利設施建設到哪,植樹造林推進到哪。無論是山上還是路旁,公園還是廣場,碗口粗的樹在根部也有滴管。同時,引進以色列反沖洗過濾技術和設備,通過二級提水,利用黃河水實現高效節水灌溉。據多年測定,滴灌造林年均成活率和保存率達到90%和80%以上,與漫灌相比每畝林地一次灌水量由60噸降至12噸,節約用水80%。

根據適地適樹原則,烏海從自然氣候條件相近的地區引進樟子松、雲杉、沙拐棗、沙木蓼等適合乾旱地區生長的抗旱樹種,還創建了簡易植被毯邊坡造林技術。在甘德爾山生態文明景區,望著眼前無邊的綠色,全國綠化獎章獲得者董研生説,這一片就是利用簡易植被毯實現的綠化。他説,用這一技術,可以每平方米比普通植被毯節約3/4費用,成本只需每平方米7元。此外,烏海市採用生態袋、植生毯、生態包及客土噴播4種技術對礦區廢棄渣山進行治理,成功解決了坡面造林和綠化難題。通過科學造林,烏海市創造了極端乾旱荒漠地區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年年保持在85%以上的奇跡。以前甘德爾山下這片都是白亮亮的沙灘,如今滿山各種林木果樹,成為市民休閒旅遊的好去處。

一邊抓生態效益,一邊抓經濟效益。近年來,烏海市充分利用沙漠無污染、乾旱、日照長、積溫高、無霜期長、晝夜溫差大的獨特自然氣候條件,大力推動以葡萄種植、葡萄加工、梭梭嫁接肉蓯蓉、育苗、花卉、生態旅遊等林沙産業的快速發展,為地區經濟發展裝上“綠色動力”。

目前,烏海市擁有葡萄種植面積3.2萬畝,年産量超萬噸,“烏海葡萄”通過國家首批農産品地理標誌認證。該市涉及葡萄種植、加工、儲藏、流通的企業近40家,整條葡萄産業鏈年産值達3億多元。生産的葡萄酒暢銷全國並遠銷美國、德國、丹麥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烏海市正著力構建“中國·沙漠原生態葡萄酒莊之都”。

(原標題:烏海市:讓沙山荒山捧出“綠色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