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成群飛翔的斑頭雁(攝影:黃靈燕)
“每天騎著摩托車馳騁在黃河源頭扎陵湖邊進行草原巡護是我最開心的事情。”瑪多縣扎陵湖鄉尕澤村牧民更登尖措説:“我是國家公園的生態管護員,我要為黨、為國家站崗放哨,守護好青山綠水,守護好偉大祖國的生態安全屏障。”
環境好了,日子富了,更登尖措放下牧鞭,只為他心中的那片綠色。
這背後,是青海高原兒女攜手共建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生態變革。
為黨守綠、為國護綠、為民增綠。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是黨中央深化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的一次重大決策,是加快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次重大創新,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一次偉大實踐。
作為青海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地生根的重大實踐、重要抓手、戰略佈局,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改革試點已成為全力打造保護生態、民生改善、綠色發展、和諧穩定的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為全國提供了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青海經驗”。
今天,國家公園成為全國熱詞,三江源探索進入全國視野、全球關注。
“大部門制”讓“九龍治水”變“一龍治水”
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三江源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是高原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是亞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重要啟動區,是我國乃至亞洲重要的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總面積12.31萬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就位於此。
2016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三江源成為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也是惟一由地方政府(青海省)為責任主體的國家公園。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樹藏族自治州的4個縣及可可西裏被納入試點範圍。
2016年6月,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式掛牌,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園區管委會一併成立。黃河源園區範圍包括瑪多縣大部分地區,縣委書記任園區管委會黨委書記,縣長任主任,水利、環保、國土、林業等縣級主管部門一併納入管委會,整合為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
4月10日,再訪黃河源頭,一路上,藍天、白雲、雪山、湖泊、草原,還有不時映入眼簾的野生動物……一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景象。
採訪中,曾經“九龍治水”“條塊分割”“政出多門”,是我們聽到的高頻詞。
“建立統一管理機構,改變了從前的‘九龍治水’‘條塊分割’‘政出多門’,理順了關係,這一創新舉措走在全國前列。”這是瑪多縣委常委、副縣長,管委會專職副書記、副主任甘學斌對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最直接的感受。
“國家公園是我國自然保護地的最重要類型之一。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的重要舉措,我們必須建成統一規範高效的中國特色國家公園體制,才能使得交叉重疊、多頭管理的碎片化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李曉南説,首先要解決體制上的碎片化,才能解決保護上的碎片化。自然資源系統具有完整性,將其分割管理,不僅管不好,反而讓自然資源本身變得破碎,難以高效統一保護。
為此,青海在保證自然生態系統和生態過程完整性的基礎上,科學佈局,科學施策,構建大部門管理體制改革,優化重組各類保護地。“將原有的各類保護地進行功能重組、統一管理,從根本上解決政出多門、職能交叉、職責分割的弊端。”李曉南説,對3個園區所涉4縣進行大部門制改革,縣政府組成部門由原來的20個左右統一精簡為15個,生態管理歸管委會,其他社會管理歸地方政府,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為實現國家公園範圍內自然資源資産、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兩個統一行使”和三江源國家公園重要資源資産國家所有、全民共用、世代傳承奠定了體制基礎。
“園區實行雙重領導制,以國家公園為主,權責明晰,制約到位。”甘學斌説,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縣上各部門引進項目都會主動到國家公園進行審批,當然不乏有建設項目因國家公園而“擋”在了外面。這要是在過去,各部門都有招商引資任務,大家爭相引項目。現在大家隸屬於國家公園,同時又承擔全縣的審批權,話語權大大提高了。甘學斌表示,作為地方領導“雙肩挑”,做項目搞發展決不能忘了國家公園管理者的身份。
從“九龍治水”到“一龍治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參考借鑒的情況下,邊實踐邊總結,再實踐再總結,並不斷完善,走在全國前列,這是青海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進一步科學把握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和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的新趨勢、新任務、新要求的生動實踐。
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國家公園生態保護新機制
去年底,青海創新生態保護體制機制,大力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典型經驗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
這是青海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四個扎紮實實”“三個最大”的重大要求,立足青海、面向全國、放眼世界,注重實際、突出特色,紮實推進體制試點各項工作取得極大成效最有力的證明。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是我國國家公園建設的重大實踐和典範,是綠色中國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如今,試點示範引領作用已經顯現,2017年,來自全國各地的43批團隊前往三江源國家公園考察、學習、交流,2018年達到了57批次。
體制試點以來,青海落實“國家使命”,立足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探索改革路徑,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體制試點的“根”與“魂”,充分發揮生態保護制度創新先行先試和示範帶動作用,大膽推進生態保護制度創新實驗,確立了依法、綠色、全民、智慧等九大建園理念,逐步形成了三江源國家公園規劃、制度、標準、生態保護等十五個體系,為國家公園建設積累了可複製、可借鑒的經驗和模式。
2017年8月,《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施行,標誌著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邁開了依法建園步伐;2018年初,國家正式對外公佈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規劃,為其他國家公園規劃編制積累了經驗、提供了示範。
舉全省之力,青海迅速把中央要求落到實處。採取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政策,執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標準,落實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實行最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切實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統領各項工作,致力於持續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堅持“大部門、寬職能、綜合性”的原則,整合行政資源,減少管理層次,構建精簡、高效、統一、精幹的行政管理機構,率先探索建立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保護新體制、新機制。
不僅如此,成立了玉樹市人民法院三江源生態法庭,組建成立了三江源國家公園法治研究會,建立了三江源國家公園法律顧問制度,充分發揮司法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
今天我們看到,從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到《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實施,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是青海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最佳答卷。
規劃表明:2020年,國家公園體制將全面建立,法規和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標準體系基本形成,管理運作順暢,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2025年,保護和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健全,法規政策體系、標準體系趨於完善,管理運作有序高效;2035年,保護和管理體制機制完善,行政管理範圍與生態系統相協調,實現對三大江河源頭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保護,建成現代化國家公園,成為我國國家公園的典範。
隨著《規劃》的出臺,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保護規劃、管理規劃、社區發展與基礎設施規劃、生態體驗和環境教育規劃、産業發展和特許經營規劃相繼編制。三江源國家公園科研科普、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特許經營、國際合作交流等12個管理辦法制定印發。
重點實施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及保護監測設施、科普教育服務設施、大數據中心建設等30個保護項目,區域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日益提升,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築牢。
三年來,三江源國家公園努力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確保源頭活水源源不斷、生命之水長流不竭,竭力為子孫後代留下一方“凈土”。“天字號”改革工程,先後實施原創性改革100多項……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成功走出了一條富有青海特色的國家公園體制探索之路。
共建共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國家選擇在三江源率先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對於西部重點生態功能區乃至全國江河源頭區域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具有較強示範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産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
對此,李曉南説:“這就要求我們堅持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創新生態保護管理體制機制,有序擴大社會參與,最終建成三江源共建共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先行區。”
“設置生態管護員崗位就是我們創新體制機制的一個重要部分。”李曉南説,要實現國家公園和自然資源的嚴格保護和永續利用,核心是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模式,引導禁牧減畜後的牧民參與國家公園保護與管理,激發保護生態的內生動力。
截至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範圍內已經有17211名牧民轉變身份成為了生態管護員,他們大多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一戶一崗”制度,不僅讓這些牧民實現了投身建設國家公園的願望,戶均每年2萬元以上的管護員收入也讓他們切實享受到了生態“紅利”。
注重在生態保護的同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準確把握牧民群眾脫貧致富與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的關係,在試點政策制定上將生態保護與精準脫貧相結合,與牧民群眾充分參與、增收致富、轉崗就業、改善生産生活條件相結合,充分調動牧民群眾參與國家公園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
值得一提的是,瑪多縣以基層黨建和國家公園體制創新為主體的,“六位一體”共建共治共用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廣,這條符合瑪多實際的生産生活生態聯動融合發展的生態之路,為全縣3042名生態管護員賦予了“基層黨建、生態保護、精準扶貧、維護穩定、民族團結、精神文明、義務教育”等職責,解決了“簡單劃網格”,權責不對等,“幹部幹、群眾看”,鄉鎮編制少、人員服務半徑大、工作漏洞多的問題。
創新實施的“六位一體”網格化管理,讓與更登尖錯一樣的生態管護員深感責任感、使命感與日俱增。同時,3個鄉鎮管護站、19個村級管護隊和123個管護分隊,使瑪多縣形成了“點成線、網成面”的管理體系,使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轉為生態管護者,促進人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
讓牧民由草原利用者轉變為生態保護者、紅利共用者,與牧民增收、改善生産生活條件相結合,合理擴大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規模,兼顧草原適度利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正是遵循了這一規律,深得民心。
堅持生態興、文明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堅持實行最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堅持共同建設美麗中國,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今天,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今日之青海,啟動國家公園省,願景無限。讓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入青海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各環節和全過程,構建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青海堅定不移。
大手筆建設國家公園省,全方位展現大美青海情。青海正在加快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努力走在前端、打造高端,向世人展現“國家公園省、大美青海情”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