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昔日風卷黃沙瀰漫天到如今的樹木鬱鬱蔥蔥,從最初沙進人退到如今的綠進沙退,幾十年來,內蒙古通遼市庫倫旗堅守生態底線,持之以恒推進造林綠化工作,不斷改善地區生態環境,以堅持不懈的精神和毅力創造了綠色奇跡,構建起祖國北疆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
沿著寬敞的村道驅車駛入庫倫旗茫汗蘇木海斯嘎查,道路兩側都是鬱鬱蔥蔥的樹木,枝繁葉茂。記者走進茫汗蘇木海斯萬畝生態林項目區,就被眼前漫山遍野生長的落葉松、檸條、黃柳、楊柳……吸引住了,誰能想到,僅僅二十多年前這裡還是光禿禿的沙丘。
“在我小的時候,這塊兒全是沙丘,花草樹木都沒有,一到春天時候就黃沙滿天飛。”庫倫旗茫汗蘇木海斯嘎查的村民吉林白乙拉説道。
吉林白乙拉是土生土長的海斯嘎查村民。他告訴記者,過去的海斯嘎查是風沙肆虐、寸草不生的荒蕪之地,生態環境極其惡劣。
正在一旁的海斯嘎查村民包金龍也打開了話匣子。“天天刮黃沙,而且都是沙丘,根本就沒有路,當時我們外出很不方便。”
海斯嘎查位於遠近聞名的八百里“塔敏查幹”沙帶深處,草場和耕地沙化嚴重。1998年開始,面對急速惡化的生態環境,按照庫倫旗實施“生態立旗”戰略的要求,茫汗蘇木以修建穿沙公路大搞生態建設工程為契機,採取統一會戰的形式調動全蘇木勞動力和車輛,拉柴草鋪沙障,造林、種草、建圍欄,進行綜合治理。
今年56歲的包金龍曾參與了造林綠化行動,也見證了老一輩人為留住青山綠水作出的努力。談起當時植樹造林的場景,他印象尤為深刻。包金龍向記者説道:“當時,一名黨員帶著15到17戶人栽樹,主要用人挖、肩扛、牛拉等人工方法種草、植樹、治沙綠化。”
在二十多年的努力下,海斯嘎查村民們堅守不退,靠雙手把1萬畝沙丘之地變成一望無際的萬畝綠海。目前,海斯萬畝生態林項目區以檸條、黃柳為主的灌木面積達到5000畝,楊柳為主的喬木林達到3000畝,沙蒿為主的天然草面積2000畝。林草生長繁茂,流沙全部固定,林草植被度達90%以上。
樹多了,沙少了,最為受益的還是當地的村民。村民包金龍高興地對記者説:“現在,這邊的生態環境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空氣變新鮮了,從昔日的沙漠變成一片綠洲,看到這麼大的變化感到非常欣慰。想著子孫後代,我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守護這片綠水青山。”
茫汗蘇木海斯萬畝生態林項目區的治理和建設改善了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有效遏制了風沙危害,土壤沙化得到有效控制,流動沙丘逐年減少,成為阻隔沙丘移流的一道綠色生態屏障。目前,當地把綜合治沙林地平均分給了海斯嘎查農牧民,並全部劃入了國家公益林。茫汗蘇木黨委副書記白龍介紹説:“我們採取治沙與管護並舉,在工程週邊架設網圍欄,並實行常年人工看護,禁止開墾、放牧和打柴。為控制高大的流動沙丘移動,以沙蒿為材料,埋設草方格,雨季人工播種檸條、沙打旺;在較為平坦地段栽植楊樹,在低窪地封育天然柳樹。由於乾旱天氣植被覆蓋率有點稀少,蘇木政府補植樟子松6000多棵,景觀樹3000多棵,挽救萬畝生態林。”
茫汗蘇木海斯萬畝生態林項目區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完美逆轉,這一歷程也是整個庫倫旗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縮影。近年來,庫倫旗不斷加強生態建設,改善生態環境,打造綠色庫倫。
針對旗內特殊地形地貌所造成的風蝕、沙化,庫倫旗確定了“綠色立旗、生態興旗”的發展戰略,堅持不懈地開展了以南治溝、北治沙為重點的生態建設大會戰,實施了科爾沁沙地“雙千萬畝”治理工程、退耕還林還草、“三北”防護林工程等生態建設工程,全旗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目前,完成沙化綜合治理控制面積25.5萬畝,其中經濟林建設1.21萬畝,全市首個國家森林公園敖倫森林公園獲得批復。
如今,庫倫旗已成為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縣、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全國造林綠化模範旗,林地面積達29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4.37%,綠色庫倫聲名遠播。庫倫旗林業系統黨委書記曲成剛表示:“下一步,鞏固原有的生態建設成果,加大林木的管護力度和草原的建設力度,做好禁牧舍飼工作;進一步加大森林公安的執法力度,防止濫砍亂伐亂牧現象的發生;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建設理念,加大生態環境整治力度。”
(文:包烏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