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9時許,在熱鬧喧騰的開場鼓樂《鼓韻龍騰》中,2019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園。
長達162天的世園會,來自約11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我國各省區市和港澳臺地區等100多個各具特色的展園同臺亮相。是繼1999年昆明世園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後,我國舉辦的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性博覽會。
這其中,有一座園區,外觀像一張徐徐打開的畫卷,用它特有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獨特的園藝品種、造園技術以及民俗建築。
這座園區就是內蒙古園,以“壯美的北疆畫卷”為主題,由內蒙古園、內蒙古蒙草園兩個園區組成,全景表現內蒙古大草原、大森林、大沙漠的景觀特點,傳播遊牧民族珍愛自然,視天地為父母、水草為衣食的生態文化智慧。
進入內蒙古園,映入眼簾的是內蒙古自治區從東到西不同的地理環境,東起興安嶺的浩瀚林海,展示的典型植物有芍藥、針葉松、白樺,西至阿拉善的茫茫戈壁,這裡矗立著有“沙漠英雄樹”之稱的胡楊。而園區中間面積最大區域留給了錫林郭勒草原的金蓮川,其中昂揚綻放的金蓮花是內蒙古四大名花之一。
內蒙古素有“草原天堂”美譽,但除了草原,這裡還擁有大片的森林和廣闊的沙漠,旅遊資源和生態資源豐富。
為了展現內蒙古獨特的自然資源,內蒙古園設計佈局了三大篇章,卷一《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展現草原上駿馬逐風、羊群似雲的景象;卷二《高高的興安嶺》,展現大興安嶺的蒼松白樺和大森林裏少數民族的特色風情;卷三《浩瀚的沙漠》,則為遊客描繪一幅壯麗的大漠風景畫。三幅畫卷相輔相成,共同描繪著內蒙古這顆撒落在北疆的璀璨明珠。
作為主體的草原部分位於園區中央,展園以綴花草坪為基底,結合起伏的草坡地形,展現內蒙古遼闊大草原風貌的同時,也表達草原人民自由勇敢、開放包容的精神。
記者在內蒙古園廣場看到,一場由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直屬烏蘭牧騎演員演繹的歌舞樂《祝酒歌》、呼麥演唱《第一場雪》、蒙古民歌《鴻雁》等輪番上演,幾十位表演者用歡歌熱舞迎八方來客,將歡樂的氣氛推向高潮……
作為內蒙古“生態雙園”之一的內蒙古蒙草園,“生命共同體”5個大字格外醒目,這是本次世園會上唯一一個講述“生態系統”的地方展園。展園的建造充分體現“尊重生態,師法自然”的生態理念,不強調一區一域,不隔裂一草一木,不強加一磚一瓦。
在展園入口處,可以看到一條紅色走廊,是由植物的枝條等生態材料編織而成,可以聽到鳥兒嘰嘰喳喳的叫聲,喚起大家對生態危機的警示。
進入展園後,眼前呈現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眾生場景,分別把“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態系統融合展現,把“動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互融做成了場景化,把“生態大數據,礦山土壤,海綿城市”等融入展園。
穿過通廊,就是一個由山、水、林、田、湖、草共同構成的“生命共同體展園”,從北京600種動物中選取東方大葦鶯、麥穗魚、橙灰蝶、金線側褶蛙等7個來自不同生境,具有生態代表性的小動物作為展園的“小主人”,結合它們的生境特點,為它們構建相對完整的生態棲息地,探索人與動物、植物及微生物的相互關係。
內蒙古不僅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植物資源寶庫,蘊藏著3000多種草原種質資源。在這個園區裏,有一個名為“種子方舟”的展廳,展示著2000多份植物標本。而腳下的瓶瓶罐罐則是從內蒙古等地收集的土壤標本,有1200多份,它們是近百萬份標本中篩選出來的,這些都構成自然大數據,為生態修復、綠色發展提供依據。
在內蒙古兩大園區裏,有縱橫交錯的水系,但鮮有水泥、防滲膜等不透水材料。設計之初,內蒙古把海綿城市理念引入園區,把“向自然學習”這個理念傳遞給更多人,只為展現一個生態、綠色的內蒙古。
此外,內蒙古園延用原始地形地貌打造坡面、園中湖等景觀,保留利用原生苗木,充分利用了大量廢棄材料豐富展園內容。
來自上海的遊客文萍説:“內蒙古園比想像中還要美,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希望我們生活的環境越來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