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天安門的中軸線向北180公里,是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多倫縣。4月26日,記者從正藍旗出發,來到了這個內蒙古距北京最近的旗縣。覆蓋著渾善達克沙地的雪,已經逐漸消融,放眼望去,淺草已有新綠,樹木蔥郁林立,一切都充滿了春天的生機盎然。
俯瞰多倫治沙成果
多倫縣有林地面積293萬畝,水域總面積16.2萬畝,各種野生動植物共計620多種,是我國北方典型的農牧結合類型區,也是海河流域灤河水系的源頭和京津冀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
如今的多倫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天然避暑地、北京後花園”。可是,多倫人從來沒忘記,那曾經的黃沙漫天。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共同影響,多倫縣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全縣風蝕沙化面積達3365平方公里,佔土地總面的87%,不僅直接威脅著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給京津冀地5區的生態安全帶來巨大隱患。
“治沙止漠”碑
多倫縣林草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2000年朱鎔基總理視察多倫縣,樹立“治沙止漠”碑,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開始,到2011年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全縣林地面積已由2000年的54萬畝增加到現在的293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7.9%,實現了由沙中找綠到綠中找沙的歷史性巨變。
曾經飽受沙塵侵擾擊的多倫諾爾鎮新民村,全村周圍沙漠化極其嚴重。2000年多倫縣政府鼓勵村民承包五荒土地,在沒有人願意主動承包的情況下,村民馬雲平站出來説:“我來承包新民村這兒3700畝沙地!”整整八年,他用黃柳成功地固定了困擾新民村多年的流動沙丘。
全國治沙模範馬雲平
2008年,流動沙地逐漸穩固,馬雲平又開始在沙地上植樹造林。為了保證成活率,他堅持人工種樹,用鐵鍬一個一個的挖樹坑,一個一個的種樹苗,又一個十年,他讓3700畝沙地披上綠衣,野生動物也重新在林間活躍起來。2017年,馬雲平被評為全國治沙模範,他告訴記者:“故土難離,風沙侵害了我土生土長的地方,防沙治沙工作我一定會做到底。”
在多倫縣,像馬雲平這樣的治沙模範還有很多。最先響應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的鐵公泡子村,如今村裏的草和樹都綠了,家家戶戶也富了。全國人大代表、村黨支部書記李國琴敢為人先,帶領全村植樹造林,防沙治沙。目前,鐵公泡子村已種植樟子松近10萬畝,不僅綠化了環境,還將樹苗賣到東北、華北、西北,為全村找到了致富的新路子。
全國人大代表、鐵公泡子村黨支部書記李國琴
李國琴對記者説,“這離不開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扶持,也離不開每一個鐵公泡子村村民的努力。原先春季,沙塵暴來了,村民房子一旦被埋,得挖好幾天才挖得出來。現在就好了,沙塵暴沒了,樟子松種起來了,村民收入增加了,而且還靠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起了生態旅遊。”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4月22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為此做出了重要決定,堅決執行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相信,多倫縣將努力讓草原林海、藍天白雲成為常態,留一片綠野給子孫後代。
多倫新貌
打造北方的綠色屏障,是多倫人對全國人民的鄭重承諾。淺草綠樹看多倫,他們將用自己的勞動和汗水告訴大家,“北京正北,多倫最美!”
(作者:侯維軼、鄧玉霞、錫林夫、岳銘涵、梁晨晨、王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