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平的多倫縣治沙經

發佈時間:2019-04-29 09:39:02丨來源:內蒙古新聞網丨作者:侯維軼、鄧玉霞、錫林夫、岳銘涵、梁晨晨、王嘉晨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4月的多倫諾爾,新綠剛上枝頭。在錫林郭勒盟多倫諾爾鎮新民村東南方向的治沙林地裏,幾隻狍子在林間穿梭而過,在雪地上留下了一串串新鮮的腳印。在這片3700畝的治沙林地裏,一位扛著鐵锨匆匆穿梭其間的步行者,步履矯健、神色堅定。他就是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個人馬雲平。

4月的多倫諾爾,新綠剛上枝頭。在錫林郭勒盟多倫諾爾鎮新民村東南方向的治沙林地裏,幾隻狍子在林間穿梭而過,在雪地上留下了一串串新鮮的腳印。在這片3700畝的治沙林地裏,一位扛著鐵锨匆匆穿梭其間的步行者,步履矯健、神色堅定。他就是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個人馬雲平。

馬雲平向報道團隊介紹治沙植樹情況

多倫縣位於渾善達克沙地的南緣,在上個世紀90年代,多倫諾爾鎮新民村飽受沙塵暴和沙漠化的侵害,全村周圍分佈著9個流動沙丘,6個東西走向的沙帶。每當沙塵暴來臨,遮天蔽日的黃沙伴隨著大風吹遍屋子裏的每個角落,甚至有1米高的土墻被沙子淹沒。惡劣的天氣導致大量村民搬離新民村,只留下馬雲平等少數家庭留在村裏。

2000年多倫縣啟動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在全縣開展治沙防沙、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當地政府根據政策鼓勵村民承包五荒土地,但是卻遲遲沒有人站出來去幹這看似沒有經濟效益的活。“我來承包新民村全部3700畝沙地!”馬雲平的話擲地有聲。看到馬雲平站出來承包沙地,周圍的親戚包括自己的愛人都質疑:有沒有錢治沙?能不能治沙?怎樣維持生活?面對各路質疑,馬雲平只説了一句話:“故土難離,我們不能再任由風沙侵害我們的村子,治沙防沙工作我一定會做到底。”最終馬雲平贏得的愛人的支援,夫妻二人攜手踏上了治沙之路。

馬雲平用舊照片向報道團隊展現沙地今昔變化

剛開始治沙時,多倫縣嚴重缺乏治沙用的黃柳,馬雲平就趕著馬車,日夜兼程四到五天去正藍旗的姐姐家運黃柳回來。黃柳苗、楊樹杈、石頭都成了馬雲平固定沙丘的工具。剛開始栽種時,馬雲平沒有任何經驗,種下的黃柳苗都被風沙吹走,在多倫縣林草局的指導下,馬雲平把黃柳種成網格型,成功的固定住了新民村多年的流動沙丘。8年來,制伏了9個流動沙丘,6條風沙帶,3700畝沙地,將昔日的荒涼沙地,變成了充滿綠色的生機之地。

隱約可見最初的網格狀沙柳

2008年,馬雲平看到流動的沙地被穩固住,便開始在昔日的沙地上植樹造林。他在全縣率先引進了樟子松進行種植。在當地林業部門的幫助下,樟子松迅速在沙地裏成活成長。馬雲平還採取楊樹和樟子松混種的辦法,提高植樹的成活率。就這樣,馬雲平夫婦一到農閒便住到山上,不顧冬日嚴寒和夏日的酷暑,夫婦二人用自己手中的鐵鍬和鎬頭,一個樹坑一個樹坑的挖,一棵樹苗一棵樹苗的種。十多年來,3700畝沙地披上了綠色的新衣,重新煥發了往日的生機,野狍子、野山雞、狐狸開始重新在林間活躍起來。

林地一角

在植樹造林的同時,馬雲平還在不斷尋求著打造防沙治沙、植樹造林的生態産業鏈。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馬雲平創造性的使用多餘的黃柳枝條生産加工養牛飼料,大大節約了肉牛的飼養成本。馬雲平還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在樟子松樹下種植大片的赤芍中草藥,充分利用林地,發展迴圈經濟,真正的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2017年馬雲平被評為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個人,他説:“防沙治沙、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韆鞦,這也是我一輩子的事業”。多倫縣正是有著千千萬萬各馬雲平才讓多倫的生態環境由當年的黃沙漫天到今日的綠水青山,為首都北京建立起一道堅實的綠色屏障。

(作者:侯維軼、鄧玉霞、錫林夫、岳銘涵、梁晨晨、王嘉晨 原標題:馬雲平的治沙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