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省,正通過國家公園省建設、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規模化林場及其他系列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守護中國“生態高地”。
圖為遷抵青海玉樹嘉塘草原的黑頸鶴(攝影:王東梅)
青海省是中國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南部是“中華水塔”三江源,北部橫亙青、甘兩省“生命之源”祁連山,東北部是中國內陸最大鹹水湖青海湖,西部處在中國“聚寶盆”柴達木盆地,東部是該省唯一的農業區。
“十幾年前,不下雨,風沙大,黃河斷流,湖水乾涸,踩在乾枯的牧草上,沙沙地響。”三江源頭的牧民索索曾向記者描述之前生態退化的情景,而童謠“青海好,青海好,青海的山上不長草”是對該省東部自然生態的生動寫照。
25日,位於青海省東部的海東市、黃南藏族自治州社會各界在兩地交界的黃河岸畔,植下451.5畝青楊、山杏、油松、圓柏等適宜高原生長的苗木,並取名“民族團結林”。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華夏兒女的母親河,護好母親河我們義不容辭。”海東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林虎説,“種好今天的樹,造出了明天的福,要讓黃河兩岸增加顏值。”
人口約180萬的海東市,在2018年春、秋兩季百萬人次綠化植樹764萬株後,今年春季再次發起50萬人次綠化植樹活動。
“我們國土綠化重視程度之高、參與人數之多、投入力度之大、綠化成效之好前所未有。”王林虎感慨説。
根據《青海省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該省提出三年將完成營造林1200萬畝,估算總投資為147.47億元人民幣。
在綠化的同時,青海把在三江源頭開展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視為“天字號”工程,這是中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要把三江源國家公園打造成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名片、生態系統原真保護樣板,”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李曉南説,要向全世界展示面積最大、海拔最高、自然風貌大美、生態功能穩定、民族文化獨特、人與自然和諧的國家公園。
2019年,青海提出“國家公園省”建設,來統籌佈局和探索建設具有高原特色的國家公園集群。目前,除了三江源和祁連山(青海片區)兩大國家公園外,青海湖、崑崙山兩個國家公園規劃已啟動編制。
此外,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青海湖流域綜合治理、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工程等系列生態保護項目已在青海各地開展。
目前,青海已全部登出祁連山、三江源、可可西裏、青海湖、柴達木梭梭林等所有自然保護區內省、州、縣三級發證的礦業權,官方亦倡導“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
索索目前已是三江源頭的生態管護員,“雖然巡護工作比較辛苦,但想到腳下的草原在大家的保護下,能長得跟羊腿一樣高,就特別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