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化:飄動在草原上的片片祥雲

發佈時間:2019-04-28 09:37:53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阿榮 長河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蒙古馬的毛色多種多樣,蒙古語中就有300多個詞彙專門用來描述馬的毛色,成為蒙古族語言文化中內容最為豐富的一部分。

  蒙古馬的毛色多種多樣,蒙古語中就有300多個詞彙專門用來描述馬的毛色,成為蒙古族語言文化中內容最為豐富的一部分。蒙古馬毛色的細分和準確命名,因此也成為蒙古馬文化的有機組成。

  元代 《元世祖出獵圖》(局部)

  八駿

  馬的形象常被繪于各種吉祥圖中。最早的駿馬吉祥圖是“周王八駿圖”,傳説周穆王有良馬八匹,乘之週游天下而得名“八駿”。關於“八駿”的名稱,《玉堂叢書》因其毛色而命名為“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拾遺記》則記載“八駿”之名為絕地、翻羽、奔霄、超影、逾輝、超光、騰霧、挾翼。         (張濤)

  春日在錫林郭勒草原觀馬,馬群裏有一匹銀鬃馬十分醒目,身上的毛像炭火一樣紅,而那長而密的鬃毛卻是銀灰色的。還有一匹馬四肢白如雪霜,身披黑鬃,鬣毛潔白,漂亮至極。遠遠望去,雪白、深灰、棕褐、棗紅、淺紫、栗色等毛色的馬,猶如一片彩雲在廣闊的草原上緩緩飄動。

  馬的毛色是識別馬匹的重要標誌,多彩的毛色中蘊藏著豐富的馬文化。

灰海騮毛色母馬(右)

  五彩繽紛

  馬毛據其部位分為體毛、鬃毛、鬣毛、尾毛、足毛等,顏色繁多。蒙古族對馬的毛色稱謂由來已久,《蒙古秘史》中記載了黑脊白馬、黃馬、甘草黃馬等。《蒙古源流》中記載了白馬、銀河馬、甘草黃馬、黑鬃黃馬、黑脊白馬等。

  “在蒙古語裏,對馬的毛色的形容可謂五彩繽紛。除了我們一般常用的黑、白、黃、紅、花這些簡單與概括的形容詞外,還有鐵青馬、雲青馬、海青馬、青紅馬、棗紅馬、棗騮馬、花斑馬、沙毛馬、銀鬃馬等等。有時候還需要細加形容,如細腰的黃驃馬、細紋的花斑馬、碧眼的鐵青馬、黑鬃的金黃馬、黑脊梁的栗色馬、淺紫色的沙毛馬等等。” 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圖門吉日嘎拉教授説。

  “黃毛夾雜著白點子的馬為‘驃’,純黑色的馬為‘驪’,青黑色的馬為‘騏’,赤色的馬為‘驊’,黑鬃黑尾的紅馬為‘騮’,黑色白蹄的馬為‘騅’……從這些詞可見馬文化何其豐富。”圖門吉日嘎拉教授説。

  牲畜的毛色,蒙古語稱為“吉蘇嚒”。蒙古語中關於馬的毛色的單詞和片語頗多,主要是在5種顏色的基礎上分為單色和雙色的毛色。然後在單色和雙色的基礎上又細分多種毛色。走進鑲黃旗一座以蒙古馬為主題的馬文化博物館,燈箱內的圖片和説明讓人們了解了蒙古馬的毛色。“蒙古族對蒙古馬毛色的稱謂是獨一無二的。蒙古語中有300多個詞彙描述馬的毛色,分為基本單色、單色、基本雙色、雙色、混色等。基本單色中包括白、黑、棗紅、黃、鼠灰等,單色包括海騮、青、棗騮、赭黃色、棕色。單色也可以細分為很多種顏色,赭黃分為紅赭黃、白赭黃,海騮可分為黑海騮、黃海騮、藍海騮、白海騮,棗騮可分為紅棗騮、黃棗騮、褐棗騮、黑棗騮,棕可分為黑棕、紅棕,青可分為黑青、黃青、灰青、紅青、藍青等。基本雙色中包括腹白、唇白、沙毛、斑毛、花毛、白鼻、星和腿白等,這些毛色也可以細分為很多種。” 馬文化博物館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説。

豹花馬為蒙古馬的稀有品種

  清代,今鑲黃旗為“皇家牧場”。數百年來,馬的毛色稱謂以及養馬馴馬技術、與馬有關的習俗等在鑲黃旗得到傳承,形成獨具特色的馬文化。

  在草原深處,我們看到了體毛及鬃毛、鬣毛、尾毛均為黑色的驪馬,體毛為栗色的馬,體毛為赤色的馬,體毛為白色的白馬。有的馬體毛為青白色,長鬃為黑色。有的馬體毛為草黃色或深黃色。有的馬體毛為栗色,長鬃近似黑色,而口眼周圍及腹部為灰白色。有的馬體毛在栗毛、騮毛、兔褐毛、黑色毛中夾雜著白色毛。有的馬體毛為豹花,稱為豹花馬。有的馬體毛為鼠灰色,頭部為深灰色,長鬃及四肢下部近似黑色,稱為鼠灰毛色的馬。

草原上的牧民騎著單色、豹花蒙古馬

  驪馬馳騁

  清晨驅車行駛在阿巴嘎旗草原自然形成的道路上,毛色烏黑髮亮的黑馬在草叢中若隱若現,只見阿巴嘎旗巴彥圖嘎蘇木青格力寶拉格嘎查牧民呼格吉勒圖騎著黑馬,把馬群趕到草場。青格力寶拉格嘎查是著名的阿巴嘎黑馬的聚集地。

  阿巴嘎黑馬,原名僧僧黑馬,與內蒙古鐵蹄馬、鄂爾多斯烏審馬、烏珠穆沁白馬並稱內蒙古四大名馬。2009年,僧僧黑馬被列入《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並更名為阿巴嘎黑馬。

  關於阿巴嘎黑馬的故事在這片古老的草原代代相傳:成吉思汗的同父異母胞弟別力古臺,戎馬一生,建立功勳。他非常喜愛當時分佈在色楞格河流域的純黑色馬,便在自己的領地大量選育、牧養黑馬。其中,青格力寶拉格的黑馬數量眾多、品質上乘,並因當地的泉水“僧僧寶力格”而得名“僧僧黑馬”。

  阿巴嘎黑馬具有悠久的歷史,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元13世紀前。從金朝末期到元代,黑馬的中心産區為別力古臺轄域。據《元史》記載,西元1189年,別力古臺隨太祖“平諸部落,掌從馬”,於是,他與黑馬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阿巴嘎旗境內發現的230余幅古代岩畫中,與馬有關的岩畫就有60多幅。這裡有一處自然形成的馬蹄印岩石,被當地牧民稱為成吉思汗馬蹄石。

  數百年來,黑馬在這裡繁衍生息,一代代牧人精心培育著這種毛色烏黑髮亮、體態英姿颯爽的馬匹。呼格吉勒圖家就是遠近聞名的黑馬養殖戶,從他的祖輩開始就一直養育著黑馬。“父親把牧養、培育黑馬的經驗傳給我,在我成家時,父母送給我22匹黑馬。” 呼格吉勒圖説。經過多年的努力,呼格吉勒圖家黑馬的數量不斷增加,曾一度達到200匹。

  每年7月,阿巴嘎旗都要舉辦 “哈日阿都”文化節,“哈日阿都”為蒙古語,是“黑馬”的意思。在每年的“哈日阿都”文化節開幕式上,呼格吉勒圖家的馬都會出現在黑馬方隊中,並在黑馬選美、賽馬中獲獎。呼格吉勒圖還曾帶著他的黑馬參加了中國國際馬産業博覽會。

  阿巴嘎旗自古就有擠馬奶、釀“策格”的習俗。馬奶,蒙古語稱為“策格”或“艾日格”。元代詩人乃賢的《塞上曲》形象地描繪了馬奶歡宴季節家家踏歌盡醉、戶戶起舞歡歌的場面,“馬乳新桶玉滿瓶,沙羊黃鼠割來腥。踏歌盡醉營盤晚,鞭鼓聲中按海青。”

  在阿巴嘎旗,一些牧民通過擠馬奶、套馬、打馬鬃、打馬印等系列馬文化活動,發展旅遊項目,提高收入。

  近年來,阿巴嘎旗先後獲得“中國黑馬文化之鄉”“內蒙古自治區哈日阿都(黑馬)文化之鄉”“內蒙古自治區策格(馬奶)文化之鄉”稱號,並建立了“內蒙古自治區別力古臺部落文化傳承基地”。

  白馬風姿

  在烏珠穆沁草原,一匹匹毛色如皎潔月光的白馬,體態優美,步履輕盈,雪白的長鬃、鬣毛、尾毛隨風飛舞,煞是好看,這便是內蒙古四大名馬之一的烏珠穆沁白馬。

  “在傳統的蒙古族文化中,白馬非常尊貴。從成吉思汗陵園中丰神俊逸的白馬到烏珠穆沁《歡樂八馬圖》上吉祥靈動的白馬,蒙古民族視白馬為力量和智慧的象徵。” 圖門吉日嘎拉教授説。

  據史料記載,成吉思汗的81匹白色戰馬來自於烏珠穆沁。此品種馬在烏珠穆沁草原上繁殖,經數百年馴化,具備了四肢健碩有力、爆發力強、耐力持久等特性,其品相和毛色堪稱稀世絕品。

  仔細欣賞,烏珠穆沁白馬比一般的白馬體格略大。頭顯清秀,額部寬廣,眼睛大而有神,嘴桶粗,鼻孔大。鬐甲低而厚,前胸豐滿多為寬胸。背腰平直略長。四肢端正,蹄小而圓。鬃毛、鬣毛、尾毛等非常濃密。

  成吉思汗兩匹白馬的故事在烏珠穆沁草原流傳至今,成吉思汗最寵愛的兩匹坐騎就是烏珠穆沁白馬。這兩匹白馬風馳電掣、驍勇善戰。成吉思汗南下徵金,來到烏珠穆沁,兩匹白馬突然不知去向。成吉思汗心急如焚、四處搜尋。當他登上一座山峰時,看到那兩匹白馬正在額吉淖爾悠閒地吃草……

  烏珠穆沁白馬主要集中在西烏珠穆沁旗。2012年,西烏珠穆沁旗獲得“中國白馬之鄉”稱號。近年每年都舉辦“白馬文化節”。隨著白馬文化、白馬産業的推進,以及與旅遊的深度結合發展,西烏珠穆沁旗白馬養殖牧戶收入不斷提高,白馬産業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逐漸凸顯。

  “馬的毛色隨著它歲數的增長而變化,毛色也會受到環境、地域等因素的影響。所以,能準確的命名每一匹馬各個階段的毛色,需要智慧和形象思維。”圖門吉日嘎拉教授説。

  “對蒙古馬毛色稱謂、詞彙,以及包含的文化、習俗等進行深入研究,有利於蒙古族語言學、民族文化、動物毛色基因等的研究。近幾年,國內外馬文化和語言專家學者對蒙古馬毛色進行了綜合和分類研究,收穫頗豐。很多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的論文選題為蒙古馬毛色文化和馬毛色蒙古語詞彙。近年‘蒙古馬毛色候選基因的遺傳學研究’ ‘蒙古馬毛色性狀相關基因多態性分析及組織表達研究’等重點項目的實施,更是豐富了蒙古馬毛色文化的研究。” 圖門吉日嘎拉教授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