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牧民與生態“相依相生”的故事

發佈時間:2019-04-19 09:19:57丨來源:內蒙古新聞網丨作者:張濤 馬利軍 王亦然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過去,在這裡一些地方居住的農牧民中,曾經流傳著一句話:一年只刮一次風,一刮就是12個月。然而今天,通過幾十年的奮鬥,草原生態明顯改善,“一片黃沙”的景象得到遏制。近日,本報專題採訪組在鄂托克草原,採集到幾則牧民與生態的故事,相依相生,自然是其中的核心……

春日的鄂托克,楊柳灌木吐綠、湖畔嫩草冒頭,草原生機萌動。

過去,在這裡一些地方居住的農牧民中,曾經流傳著一句話:一年只刮一次風,一刮就是12個月。然而今天,通過幾十年的奮鬥,草原生態明顯改善,“一片黃沙”的景象得到遏制。近日,本報專題採訪組在鄂托克草原,採集到幾則牧民與生態的故事,相依相生,自然是其中的核心……

“即使沒有禁牧政策,我也會主動禁牧”

喝著濃濃的奶茶,唱起草原的牧歌,接羔、騎馬、放牧……這基本是阿爾巴斯蘇木呼和陶勒蓋嘎查牧民道爾吉的生活常態。他家養著400多只阿爾巴斯白絨山羊,幾十頭牛、幾十匹馬,還開起了牧家樂,生活忙碌而舒適。今年58歲的道爾吉看著比實際年齡還年輕些,説起過去,仍然讓他記憶深刻:“那年天旱少雨,草場變成了光禿禿的‘紅梁’,好不容易9月份下了場雨,卻連著下了幾場冰雹……”

那時候,為了增加收入,家家戶戶都想方設法增加牲畜數量,超載放牧對脆弱的草原生態植被造成了嚴重破壞,草場日益退化沙化,載畜量下降,直到政府開始試行“草畜平衡”管理模式,制定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和以草定畜政策。“每年的4月1日到6月31日是禁牧期,這時候的草場上都是剛長出的嫩芽。每年的禁牧期我們都會主動把牲畜圈養起來,用儲備的飼草料餵養它們。”道爾吉説。

牧民的牲畜數量都根據草場面積進行了核定,沒有過去那麼多了,大家心裏都明白,只有保護好自己的草場,精細餵養牲畜,才是發展的長遠之道,也正是因為這些年的科學管理、良性迴圈,鄂托克草原煥發出前所未有的魅力。“我們呼和陶勒蓋的草原是鄂托克最美的草原,我們嘎查的‘藍色樂隊’還是當地第一支牧民自發組織的樂隊,我是樂隊成員,我們會經常組織活動,自娛自樂,歌唱草原歌唱家鄉。”道爾吉充滿自豪。

就在去年,呼和陶勒蓋嘎查還建起了自己的飼草料加工廠,可以為阿爾巴斯蘇木東部6個嘎查提供飼草料加工服務。前不久,還為6個嘎查的11戶貧困戶免費送去了11噸飼草料。飼草料加工廠的建成給禁休牧期間牧民解決餵養牲畜問題提供了保障。

“即使沒有禁牧政策,我自己也會主動禁牧,只有這樣,幸福生活才會永遠延續下去。”道爾吉説。

“為了家園,我會一直種樹”

在阿爾巴斯蘇木賽烏素嘎查,我們見到了30年來一直堅持種樹的敖特更巴雅爾,説起種樹的緣由,他一言概之:“為了保護家園。”

“賽烏素”用漢語翻譯過來是“好水”,但卻很缺水,痛定思痛的牧民們逐漸悟出了植樹種草的重要性,於是一戶兩戶自發開始種下一棵棵一排排防護林,但那時的條件差,沒水沒電,甚至人畜吃的水都不能保證,更何況是種樹用水?“我一直在種,但成活率卻無法保證,種十棵死五六棵,連一半都活不下來。”這段回憶對敖特更巴雅爾來説頗為艱難。他無法忘記連續十來年辛辛苦苦種下的1萬多棵楊樹,有一年卻因為乾旱死了大約六成,他欲哭無淚,在大自然面前,人類太渺小了,想憑一己之力改變家鄉的生態環境太難了!

直到後來,更多的牧民加入到了植樹造林的隊伍中,政府實施退耕還林、禁牧休牧的政策,還為牧民打了機井、上了電,植樹造林改變生態環境變成了牧民的共識。又是10年,敖特更巴雅爾不斷栽種、補種,堅持不懈,又種下了3萬多棵樹,而全嘎查120多戶牧民種下了近千萬棵樹……漸漸地,草原植被恢復了,沙塵越來越少了,天空更藍了,草更綠了,草原上的羊兒更肥了,羊絨的品質越來越好了,賽烏素真正成了“水好的地方”。

“現在的氣候都變好了!都是植樹造林的結果,為了我們的家園,我會一直種樹的。”敖特更巴雅爾堅定地説。

“沒有草原,就沒有家”

每天清晨,梁銀小都要出去房屋周邊轉轉,看看自己的草場和防護林,每每看到自己種下的那些越長越旺的檸條已漸漸成片成林,他心中會感到無比的踏實。

今年80歲的梁銀小老人是土生土長的木凱淖爾鎮達楞圖如村人,但過去卻曾因為這個地方不適於居住而背井離鄉。“實在不能待了,我家周邊的草場、耕地全成了沙子,羊圈都讓沙子埋了,我坐在炕上就能瞭見沙地裏跑的‘沙和尚’(沙蜥蜴)……”過去的事説來似乎很輕鬆,但卻是老人心中永遠的痛。“誰想離開自己的家呀,但又能有什麼辦法呢?我們兩口子拖兒帶女,就為了那邊有幾畝水澆地能糊口度日。”但在“他鄉”的日子也不好過,佔了人家的地盤如同去人家鍋裏舀飯,人家能樂意嘛?無論走到哪,遇到誰,人前人後都比別人矮半截,心裏總覺得“理短”。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了不少年,在外漂泊的梁銀小一家如同隨風飛舞的沙蓬仍然沒個落腳之處,最後,實在沒了待處,只能又回到生養自己的家鄉。“隊上照顧我,讓我養牲口,我們一家人才算安頓下來。”説到這些,老人眼中已有了盈盈淚光。回來不走了,就一門心思想辦法讓自己的日子過好,“種草、種樹、種檸條,先得讓自己的家有個家的樣子,沒有草就不能養羊、養牲口,沒有草原家還哪像個家!”

“就算一年能種活10苗樹,我也要堅持!”就是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梁銀小恢復家園的夢也在一天天地實現。樹越種越多,草原也越來越像草原了。“草原恢復了,再不能像過去那樣濫墾濫伐了,現在的政策太好了,根據草場面積我養了200多只羊,日子是越過越美氣。”梁銀小滿臉都是笑紋。

離開達楞圖如村時已臨近傍晚,大地籠罩在青色的暮靄嵐煙中,隱約的歌聲從遠處飄來:“朦朧的鄂托克西邊,連著心中的深情思念……”眺望遠處,牛兒、馬兒、羊兒,還有牧歸的人兒,如剪影般定格在畫面中……

草原真美,家鄉真美。

●連結:鄂托克旗遵循“生態立旗”方針,依託國家重點工程等植樹造林,使全旗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末的3.84%增加到2017年底的24.63%,增幅達到20.79個百分點。

2000年是鄂托克林業建設的歷史轉捩點,天然林保護工程開始實施,2002年又啟動了退耕還林工程。而在2002年退牧還草項目實施以來,鄂托克旗累計實施退牧還草工程項目1375萬畝,劃區輪牧85萬畝,草地補播283萬畝,近3000萬畝天然草原得到休養生息。同時合理開發利用寶貴的水資源,大力推廣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積極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不斷擴大人工造林、種草面積,實施生態沙化退化區週邊鎖邊工程,優質牧草面積達到13萬畝,區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整體得到遏制。通過全面禁牧,大自然的自我修復功能開始凸顯,草原植被覆蓋率由2005年的25-35%提高到2016年的45-55%,高度增加了10-15釐米,防風、固沙能力顯著提高。

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鄂托克實現了全旗造林以每年近22.5萬畝速度遞增的目標。截至2018年,累計完成國家重點生態工程404.81萬畝。鄂托克旗進入新世紀以後造林總量,遠遠超過了過去50年累計造林總和,森林覆蓋率以每年1.2個百分點遞增,林業事業取得了質的提升。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鄂托克旗正在開創通向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共贏的途徑。

生態效益:草原植被覆蓋度由2001年的30%提高到現在的40-45%以上,有效扼制了沙塵暴的頻繁襲擊,生物資源也有了大幅度的改觀。目前,鄂托克旗共有狹葉錦雞兒、沙柳、楊柴等植物71科,252屬,460種;野生動物資源有野兔、狐狸、艾虎等20多種;棲居鳥類有天鵝、鴻雁、百靈鳥等30多種。

經濟效益:2007年以來,累計發放各類惠農惠牧補貼共5.17億元,其中森林生態效益補償2.17億元,退耕還林補助1.17億元,地方公益林管護工資1.83億元,年均惠及1.2萬戶,通過加大惠農惠牧補貼力度,提高了農牧民收入。

社會效益:鄂托克旗過去不合理的農牧業生産經營方式從根本上得到了改變,傳統的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變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廣大農牧民積極配合生態工程,逐漸“綠了草場、肥了羔羊、鼓了腰包”,全旗集中連片造林大戶達到200余戶。

(作者:張濤 馬利軍 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