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漸暖,巴林左旗大良溝村迎來了最美四月天,山坡上鋪滿了競相盛放的杏花、杜鵑花,山澗泉水順流而下,匯成小溪潺潺流淌,溝壑中不時躥出野兔、山雞。
貧窮之地多山溝。尹家溝、白音溝、半拉溝、野豬溝……在國家級貧困縣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竟有79個帶“溝”的小山村。這裡處於低山丘陵地帶,十年九旱,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屬於典型的“窮鄉僻壤”。
拿大良溝來説,全村都是山坡地,每人平均耕地不足3畝,每畝收入二三百元。20世紀六七十年代,村裏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山上的樹木砍伐殆盡,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每逢暴雨,便引發山洪。“外村女方家長趕著馬車來溝裏相親,連個路都沒有,直接掉頭回去了。”65歲的村民張銳苦笑著説。
“1畝田、5畝坡、10畝大荒山,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簸箕,煮一鍋。”即便是旗政府所在地林東鎮,也因土地産出率低、村民增收渠道狹窄而困擾。
“再不改變,這地方沒法生存了!”大良溝村下決心償還“生態欠債”,開展封山禁牧、造林綠化。二十多年來,全村人一起修梯田,栽果樹,昔日的荒山禿嶺,現已變成2.5萬畝林地,全村森林植被覆蓋率達到80%以上。當地還大力發展林果産業,硬是把萬畝荒坡變成了“花果山”。
“今年村裏繼續流轉2500畝土地,計劃種植經濟林9萬多株,讓大山全部披上綠色。”村支書田仲成説。2018年他主動從處級幹部崗位上提前退休,返鄉當起村官,帶領鄉親們建設美麗鄉村。
林東鎮黨委提出讓牛羊進圈、花果上山、坡地增産。鎮黨委書記趙紫軍介紹説,近些年,當地打造出“酒肉棚遊”迴圈産業鏈,“酒”是當地的傳統産業,酒糟喂了牛羊,牛羊的糞便成了大棚鮮花的養料,賞花摘果又帶動鄉村旅遊火起來。
採摘大棚、農家樂餐飲、滑雪場、笤帚苗産業園區……這個昔日的窮山溝,如今很多村子都有了自己的特色産業,企業紛紛入駐,帶來大量就業機會,村裏徹底大變樣,村民錢包也鼓了起來。
不過,有的村子還落在後頭。巴林左旗又提出強村帶弱村,先富起來的柴達木村,便聯合鄰近的幾個村子成立聯合黨總支部,將更多閒置荒坡地整合起來,計劃打造3萬畝的田園綜合體,把鄉村産業真正做大做強。
沿著蜿蜒的山間公路行進,一派忙碌景象,一台臺挖掘機正在荒坡上平整土地,往日無用的亂石終於派上用場,被村民們裝進鐵絲籠,在流蝕溝裏築起一道道谷坊。放眼望去,一道道梯田鋪展開來,新栽植的果樹苗正醞釀發芽。
“深度貧困並不可怕,是完全可以戰勝的。”巴林左旗委書記李浩楠説,“但要讓所有的窮山溝真正變成金山溝、綠水溝,仍然任重道遠。”
目前,全旗尚有未脫貧人口7406人,未出列貧困村44個。受自然條件、産業基礎、勞動力素質等制約,全旗大部分貧困村仍未形成主導産業,貧困群眾持續增收能力不足。
當地將通過財政獎補、金融扶貧、技術培訓等方式,積極引導有勞動能力、發展意願強的貧困人口,參與笤帚苗、肉驢、肉牛三大主導産業發展,強化農企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貧困戶增收。針對勞動能力較弱或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通過資産收益、公益崗位、光伏扶貧等低勞動強度發展方式,確保不讓一人掉隊。
咬定目標、勠力攻堅,一個個窮山溝正變身“綠富美”,越來越多的鄉村變形記,將在一道道山溝裏相繼上演。(原標題:窮山溝變身“綠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