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布(右三)參加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工藝比賽刺繡項目,並獲得第三名(攝影:格桑倫珠、裴聰)
最近一段時間,除了完成顧客的訂單,西藏自治區級非遺項目拉薩堆繡唐卡代表性傳承人羅布還忙著參與制定傳統手工堆繡(貼繡)自治區地方標準。
能參與這樣一件大事,對於有著35年從事堆繡唐卡製作的他來説,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堆繡唐卡,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是藏民族特有的民間手工和繪畫技法相結合的造型藝術,也叫剪貼布扎花唐卡,與酥油花、壁畫並稱為藏傳佛教藝術“三絕”。
也許你不了解堆繡唐卡,但每年哲蚌寺、色拉寺展佛期間展出的巨幅唐卡,一定讓你記憶猶新,這就是精美絕倫的堆繡唐卡。與繪畫唐卡不同的是,堆繡唐卡的製作方法是用各色棉布、綢、緞剪成所設計的各種圖案形狀,精心堆貼成一幅完整的畫,然後用彩線繡制而成。堆繡唐卡的製作方法,在西藏唐卡製作中可謂獨樹一幟。
拉薩堆繡唐卡已列入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作為拉薩堆繡唐卡的傳承人,羅布在35年的學習創作中,屢出佳作。尤其是《吉祥天母》,在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技藝大展中榮獲金獎,2018年在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工藝比賽刺繡項目中獲得第三名。
隨著國家對藏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外界對西藏唐卡文化關注度的不斷升溫,堆繡唐卡正在驚艷著世界。
西藏一級堆繡唐卡技師、西藏文化發展促進會會員、拉薩堆繡唐卡代表性傳承人、國際工藝美術大師……在策門林民族手工藝傳承中心,羅布和他的徒弟正在飛針走線地忙碌著,榮譽室內挂滿了羅布獲得的一項項榮譽。誰又能想到,少年時的羅布還只是林周縣甘曲鎮覺布村的一個放牛娃。
“那個時候家裏條件不允許,雖然我很喜歡堆繡唐卡,可是也只能停留在喜歡的狀態,無法去實現夢想。”13歲那年,在哥哥的引薦下,羅布拜色拉寺堆繡唐卡藝僧洛桑列珠(已故)為師,學習傳統的拉薩堆繡唐卡技藝。“那時候,大家都知道洛桑列珠是堆繡唐卡的名師,能拜他為師是件幸運的事情。有了機遇,加之自己喜歡,想著一定要好好學,把它發揚光大。”羅布説。
剪裁貼縫、穿針引線,在一針一線中,一個個藏傳佛教人物和花卉鳥獸鮮活地呈現在人們眼前,羅布感到了從未有過的驕傲。“堆繡唐卡由各種綢緞剪拼成佛像、山水景物後,再塞進羊毛使中間隆起,用馬尾和絲線縫合,猶如浮雕很有立體感。一幅堆繡唐卡通常需要4個月的時間才能製作完成,費腦費力。現在,即便用機械代替部分勞作,一幅簡單的堆繡唐卡也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羅布説。
羅布和徒弟在拉薩策門林民族手工藝傳承中心製作堆繡唐卡(攝影:格桑倫珠、裴聰)
2006年,羅布成立了屬於自己的手工藝傳承中心——拉薩策門林民族手工藝傳承中心。“這都要感謝黨和政府,一方面,政府重視非遺保護和傳承,我們手藝人才能將技藝傳承下去;另一方面,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拉薩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遊客越來越多,我們的唐卡才能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走上傳承和發揚的光明大道。”羅布説。
在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傳承中書寫人生的羅布,對社會充滿了感激之情,也沒有忘記回饋社會。他先後收了30多個徒弟,在傳授他們堆繡唐卡製作工藝的同時,也創造出了新的價值。
巴桑從小在策門林社區生活,每次從羅布的手工藝店門口經過,總會朝著裏面多看幾眼。“要是我也有這樣一雙巧手該多好呀。”巴桑向父母提出想學藝的想法後,便拜羅布為師開始學習堆繡唐卡製作工藝,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巴桑現在也成為了拉薩市級非遺傳承人。雖然好幾個同期的師兄弟都自立門戶開始創業,但巴桑卻始終沒有離開的念頭。“師傅是一個溫暖的人,就像春雨般無聲地滋潤著我們。我就想這樣一直陪著師傅,讓自己的技術練得更好,和師傅一起把這項民族手工藝發揚光大。”
“我還有兩個徒弟在薩迦縣,其中一位是聾啞人班丹雲旦,另一位是出車禍致腿部殘疾的巴桑,他們出師後,在薩迦縣成立了合作社,不僅傳承了堆繡唐卡製作工藝,還幫助當地貧困群眾就業。”羅布高興地説。
2018年,為了更好地發揚這項民族手工藝,羅布將拉薩策門林民族手工藝傳承中心搬到了位於城關區奪底鄉的自家院子裏,有了專門的製作坊、展廳、倉庫等。談到今後的計劃,羅布表示,依託拉薩策門林民族手工藝傳承中心,在和殘聯取得了聯繫後,打算招收殘疾人學徒加入堆繡唐卡的製作隊伍。“我不收學費,包吃包住,只要殘疾人有興趣,都可以來。”羅布的話雖不多,可説起這些,卻鏗鏘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