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白益西:人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生活變得更好

發佈時間:2019-04-09 09:11:28丨來源:新華每日電訊丨作者: 陳尚才 王沁鷗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6年前,楚魯松傑撤村設鄉,路修到了次白益西的家門口,小康示範村民房拔地而起,雪山外現代化的春風吹到了這裡。如今,像次白益西一樣,走出大山看世界,放寬思路求致富的人,在巴卡村越來越多。

       越野車沿著鄉村“搓衣板路”行駛,在蹚過冰河後又爬上了一座山頂。

       白雪覆蓋的山口視野開闊,綿延的雪山擁著冰雪覆蓋的牧場,向更遠處涌去。同行的阿裏地區楚魯松傑鄉鄉長旦增索朗在寒風中指著遠處的牧民定居點對記者説:“那座雪山的背後,就是巴卡村卡熱組的阿孜牧場。”

       這是喜馬拉雅西段雪山深處的一處冬季牧場,海拔4000米以上,19戶牧民冬季遷徙至此,每家輪班放牧組裏的287頭牦牛。夏天,他們都住在巴卡村卡熱組放牧種田。

       從鄉政府到牧場有70余公里,汽車走了整整2個小時。天色將晚,我和同行的5名鄉幹部準備借宿在巴卡村黨支部書記次白益西家裏。

       次白益西的家位於村子中間,上下兩層,一樓是牛羊棚,二樓住人。門前堆放著高高的柴堆和壘砌的牛糞,房頂上鮮艷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聽到汽車發動機的聲音,42歲的次白益西趕忙從家裏出來,粗糙的大手握住我們的手,不住説著“久勒,久勒(藏語方言:來了,來了之意)”,熱情地往家裏迎客。

       我們的到來給這個略顯冷清的牧戶家裏增添了幾分熱鬧。他家五口人中,只有夫妻倆在家,兩個子女在阿裏地區行署所在地獅泉河鎮上學,他的弟弟在外開車掙錢。

       “這是記者第一次來我家。”次白益西有些慌張地切生牛肉、倒酥油茶給我們。不一會兒,白菜、辣椒洗完,他又燜上米飯準備晚飯。食材都是封山前從獅泉河鎮採購來的,蓋上厚厚的毯子,能保存些時日。

       牛糞爐子將兩間土屋烤得暖烘烘的。他家養了27頭牦牛、6頭犏牛和3匹馬,這些是他全部的牧業收入來源。

       次白益西説,這裡手機沒信號,他們通過攜帶型衛星電視機來了解國內外大事。至於報紙,此時已送不進山裏。不過,他的家中也處處有著現代文明的痕跡——兩排光伏電板、蓄電池、筆記型電腦,門口還停了一輛汽車。這裡山高路遠,農牧民最缺的是電。太陽能照明設備經濟實用,最受群眾歡迎。

       目前,楚魯松傑輸變電工程已初步建成,相信不久後這裡就能用上長明電。

楚魯松傑鄉幹部帶領群眾清理自來水水渠(攝影:陳尚才)

       我注意到門口碗櫃的玻璃門上夾著一張闔影。一問才知,那是次白益西去年赴重慶參加基層黨務工作者培訓的照片。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去祖國內地,還參觀了“造飛機、汽車的地方”,次白益西對那趟旅程如數家珍。同時,城市居民愛乾淨、講衛生的習慣也深深觸動了他。

       “等明年我們卡熱組的邊境小康村全部建成後,準備在村後挖個垃圾掩埋場。”次白益西説,他們還要訂立村規民約,不準亂丟垃圾,讓家園乾淨美麗起來。

       在得知去年次白益西家年收入超過12萬元後,我問他準備用這筆錢做什麼時,他靦腆地笑著説:“要還貸款。”去年,次白益西和村裏4家人在獅泉河合資買了一處平房,每家平均出資21萬元,他為此向銀行貸了10萬。買房後,次白益西到獅泉河辦事就不再需要住酒店,平時房子還可以出租賺些租金。

       “那你現在是有3處房産、1輛車、30多頭牛的富翁啊!”鄉幹部米瑪次仁開玩笑地説。

       我這才注意到,這位把家安在深山中的牧民,身著毛衣、白襯衫、棉夾克和西褲,腳蹬一雙皮鞋,頭髮平整有型,手腕上還戴了塊金燦燦的手錶,根本不像人們腦海中傳統牧民的形象,倒像一位身家富足的小老闆。

       6年前,楚魯松傑撤村設鄉,路修到了次白益西的家門口,小康示範村民房拔地而起,雪山外現代化的春風吹到了這裡。

       如今,像次白益西一樣,走出大山看世界,放寬思路求致富的人,在巴卡村越來越多。

       “比起父輩們,現在生活確實越過越好了,我們趕上了好時代、好政策。人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生活變得更好。”次白益西説。

       夜深人靜,深山人家的爐子裏,牛糞燒得火紅。我睡在次白益西家藏式沙發床上,酣香甜蜜。(原標題:夜宿“那座雪山的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