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埋忠骨 浩氣永長存:那些犧牲在草原上的烈士

發佈時間:2019-04-05 00:15:00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蘇文彥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中國網草原頻道帶你回望那些為了讓草原更美麗、人民更幸福而犧牲了自己的烈士們,共同緬懷英烈,仰望豐碑,致敬英雄,讓英烈精神融入每個人的血脈,或許這就是對他們最好的紀念。

清明節前夕,應急管理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撲救四川涼山木裏森林火災中英勇犧牲的30名同志為烈士,以告慰英雄、激勵隊伍。經國務院批准,4月4日涼山州西昌市和木裏縣為英雄烈士們降半旗誌哀。

生命對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然而在遼闊的土地上、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些人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産,為了守護綠水青山而矢志不渝,拋頭顱灑熱血也在所不惜。

又是一年清明, 在這個草長鶯飛的季節,在這個慎終追遠的日子,你想起了哪些曾經的英雄人物和事跡?中國網草原頻道帶你回望那些為了讓草原更美麗、人民更幸福而犧牲了自己的烈士們,共同緬懷英烈,仰望豐碑,致敬英雄,讓英烈精神融入每個人的血脈,或許這就是對他們最好的紀念。

麥新:《大刀進行曲》旋律永遠回蕩在科爾沁草原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這首《大刀進行曲》是一首誕生在中華民族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聲中的時代戰歌,詞曲作者麥新原名孫培元,1914年出生於上海,九一八事變後開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他愛好音樂,1936年創作的處女作《九一八紀念歌》經冼星海譜曲,很快傳遍上海。此後,他還創作了《犧牲已到最後關頭》《保衛馬德里》《只怕不抵抗》等著名作品。

盧溝橋事變後,駐守盧溝橋的國民黨第29軍大刀隊英勇殺敵的捷報不斷傳來。麥新熱血沸騰,徹夜不眠,于8月8日創作了《大刀進行曲》。這首歌一經誕生便迅速傳遍了大江南北、城鎮鄉村、前線後方,成為振奮民族精神、爭取民族解放的號角。

抗戰勝利後,麥新隨大批幹部奔赴東北,1946年調到內蒙古科爾沁草原哲裏木盟(現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工作,參加領導當地的土改運動和武裝鬥爭。1947年6月6日,麥新在執行任務途中遭匪徒襲擊壯烈犧牲,年僅33歲。

通遼市學生走進麥新烈士陵園默哀

多松年:草原勁松名垂青史

多松年于1905年4月出生在歸綏(現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麻花板村一個貧苦的蒙古族農民家庭。1923年5月,在歸綏青年學生抵制日貨、反對“二十一條”的愛國運動中,多松年活躍在鬥爭第一線,成為骨幹。1923年秋天,多松年考入北京蒙藏學校(現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同年底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擔任蒙藏學校團支部第一任書記。

1924年秋天多松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是蒙藏學校黨支部負責人之一。1925年9月,多松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6年回國擔任中共察哈爾特別區工委書記,1927年4月,作為熱河、察哈爾、綏遠的唯一代表,赴武漢參加中國共産黨第五次代表大會。1928年8月被捕,敵人將他活活釘死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大境門的城墻上,年僅22歲。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是,他的光輝業績永載青史。

多松年烈士像

紀松齡:察哈爾草原上的雄鷹

紀松齡字世勳,蒙古名賽勝阿,出生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察哈爾右翼前旗三蘇木小淖爾西營子村的一個富裕的蒙古族牧民家庭。他在青年時期經李大釗、趙世炎等人引導,走上了革命道路,192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大革命時期,紀松齡同多松年、李裕智、奎璧等組織了內蒙古地區的工農牧運動,曾參加內蒙古人民革命黨的組建工作,並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深造。

1933年初,他受黨的派遣回國,在綏東一帶從事地下軍事活動,在歸綏、集寧、北平等地廣泛收集情報,併發動蒙古族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組織民族抗日武裝的活動。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反動派的分化瓦解活動使部隊黨組織遭到破壞。1942年2月14日,紀松齡慘遭國民黨特務暗殺,時年44歲。1999年,中共察右前旗委、政府在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土貴山為紀松齡建立了烈士紀念碑和紀松齡烈士廣場。

紀松齡烈士銅像

徐永清:戰鬥在科爾沁草原的烈士

徐永清,原名傅麟兆,滿族,1911年出生於奉天(今遼寧省)一個較富裕的農民家庭。1932年,他下定決心,瞞著父母和妻子毅然離開家鄉,投身革命,從此化名徐永清。

抗戰勝利後,徐永清被組織上派往內蒙古通遼開闢工作,為通遼縣人民民主政府誕生奠定了基礎,並擔任原通遼縣人民民主政府第一任縣長,通遼縣的民主建政工作取得了第一個回合的勝利。當時通遼與整個東北局勢緊密關聯,鬥爭形勢十分嚴峻

1945年12月,反動武裝策動暴亂,徐永清不幸被捕,在獄中堅貞不屈,以殷紅的鮮血寫下“諸位不知者無罪,一切永清知”的血書,準備用自己的生命保護同志們。血書傳遍獄中,極大鼓舞了同志們的鬥志。12月17日,徐永清從容就義,年僅35歲。1946年1月,新四軍三師解放了通遼。黃克誠親自在烈士們就義的地方立碑題詞,號召後來者“踏著英雄們的血跡前進”。

徐永清烈士塑像

高橋等七烈士:抗戰英雄群體血灑草原 

1943年春寒料峭之時,八路軍冀東軍分區在赤峰南部建立的第三區隊誕生了。隊長高橋、政委楊雨民帶領官兵,開闢了承(德)、平(泉)、寧(城)抗日根據地,並在人民群眾的掩護、支援和幫助下,在寧城地區巧妙與敵人週旋,不斷主動出擊,使日偽軍聞風喪膽。

1944年,在一場遭遇戰中,高橋等7名官兵壯烈犧牲。由於三區隊官兵英勇善戰,日偽軍曾出黃金300兩懸賞高橋的人頭。高橋犧牲後,日偽軍殘忍地將他的頭顱鍘下懸挂示眾。後根據地的鄉親尹寶泉等冒著生命危險把烈士遺體偷偷掩埋。抗戰勝利後,高橋的頭顱被尋找到並與身體合葬,1954年,寧城縣政府為高橋烈士修建了陵園,2009年,七烈士的遺骸遷葬到重修後的烈士陵園。

高橋烈士陵園

呂明仁:刻美名于石上,記豐功於永恒

呂明仁出生於一個漁民家庭,“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了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學生抗日救亡鬥爭,以學生的身份奔走,往來傳遞黨的文件,從事交通聯絡工作。1935年8月,呂明仁加入中國共産黨。1946年2月,呂明仁隨組織北撤通遼,在這裡工作的一年多時間裏,科爾沁草原邊緣地帶艱難曲折的革命鬥爭和他旺盛的革命精力紐結在一起,寫下了他一生最光輝的篇章。1947年4月11日深夜,呂明仁接到急電,要他儘快回到地委機關所在地大沁他拉。返回過程中,呂明仁與警衛員康殿才、通訊員周澍澄涉水渡過西遼河時,由於水流湍急,加上身患疾病體力不支,呂明仁為救助落水的戰友不幸犧牲,年僅31歲。

時至今日,通遼市依然有許多單位和街道以“明仁”命名,在位於通遼市明仁小學校園內的呂明仁烈士紀念館裏,代代學生聆聽著他的事跡成長。在白城市樹立的呂明仁烈士紀念碑上寫著這樣的碑文:刻美名于石上,記豐功於永恒…… 

 

明仁小學內的呂明仁雕像

(綜合新華網、中國軍網、內蒙古新聞網等)